Quantcast
Channel: 有机会,有机生活前沿媒体 »朴门永续设计
Viewing all 4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朴门永续设计的分区

$
0
0

第零区:生活的所在

你的家园,零区是你花费最多时间、金钱、和资源的地方,重要的是它得对你的健康和福址有贡献,而不会耗尽环境资源或你的财源。

我们的理论任务是:

  • 使用可再生的资源,较少的能源和最少的污染来建立新的家园并改造旧有设施。
  • 过着简朴的家居生活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

  • 让空间和功能相互搭配。
  • 储存需要的太阳能,排除不需要的热。
  • 以简易,真诚和经济原则看待资源。
  • 在生活当中循环再利用废弃物

第一区:你的花园

当我想到一天当中所需要的食物时,思绪就转移到花园里的那些正在生长的东西,而非冰箱里的食物,我将自己的花园看做是一家食物零售商店,事实上,我的冰箱连电源都不常开,而且也很空。世界上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没有冷藏设备,却能够依靠自己的食物花园和买新鲜食物的当地市集过得很好。

朴门花园 朴门永续设计的分区

我们的理念任务是:

  • 尽其可能地在家中自己种食物
  • 确定居家花园能实现几项必要的生态作用。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

  • 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种植能自行繁衍的两年生和多年生植物。
  • 不污染植物。水或土壤。
  • 生产丰硕,有多余的生产可馈赠他人或拿出去卖。
  • 降低食物里程和生态足迹。
  • 循环再利用所有居家生活中的有机物质。

第二区:食物森林

所有的动植种都己在特定的生态体系中(通常是森林和林地)逐步发展,系统中的生物功能互补,满足彼此的所需。当我们促某个自然生态体系中拿走一株植物,意谓着将它带离这个支持系统。

我们的理论作任务是:

  • 为我们的使用以及未来回复的需求,种植高产量的果树。
  • 减少食物里程和不公平贸易。
  •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种植多样化的可食用树林。
  • 创造环境稳定性,大幅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和对人工化学药剂的需求。
  • 种植活的地表覆盖物,增进土壤的肥沃度和树木的活力。
  • 观察并分析当地的环境和微气候,有助于挑选及安置适合物种,减少作物亏损与树木死亡。

如果没有设计目标:

  • 会忽视未来世代对水果与坚果的需求。
  • 将造成气候和环境的不稳定性。
  • 可能会永远失去有价值的传统物种。
  • 会助长水果成为独占垄断。单一化栽培和贸易的商品而非资源。

第三区:主要耕作区

本章将运用伦理与原则协助你设计稳定。具有生产力的农场。这座农场可安然度过(地球暖化所造成的)干旱与洪患。以下将介绍永农耕的原则并提供策略,让各人可根把自身的创意与经验,逐步发展出自己的技术。

小屋、草甸 朴门永续设计的分区

在你的农场规划中,第一区与第二区还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因为这两区是生产密集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确保了水和食物来源,既可发挥生态上的功能,也让你在主要经济来源受创时提供基本生存所需的粮食,2003年发生一个讽刺的实例:当时国际羊毛和小麦价格暴跌,澳洲的农人因为没有耕种自己所需的粮食,而必须接受慈善机构捐赠的食物。农场固然会有主要的经济作物,但为了降低市场与环境风险,仍必须考虑次要的经济来源。毕竟还是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比较保险。

我们的伦理任务是:

  • 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生产优质食物。
  • 逆转土地恶化与水源枯竭的情形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

  • 在我们的土寺上妥善地配置第三区
  • 保护土地,使其不受土壤。水力与风力侵蚀以及各种污染之害。
  • 为第三区做好商业耕作的准备。

如果没有设计目标:

  • 面对市场和气候的不稳定,我们的土地与经济来源会变得极为脆弱。
  • 土地会驱逐我们:有多少农夫因为缺乏设计技巧而离开了自己的土地。
  • 成本膨胀。

文章来源:农民之路

图片来源:网络


乡村建设与永续设计

$
0
0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高潮迭起。整齐划一的新村建筑,抵达偏僻村落的水泥马路,网络、手机、家电、汽车、文化下乡,于是,我们的农村“现代化了”、“经济繁荣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那个曾经令我们无限憧憬的诗意家园渐渐地模糊在我们的视野里,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崩溃,农村人也逐渐不适应原来的农村生活了,为了攀比“高楼华屋”,类似城市建筑的“砖混盒子”越来越高,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把农村带离了自然的轨道,走向“模式化”,千遍一律,成为形象工程的代言。这样的新农村建设,不从环境角度出发,不基于村庄的永续发展目标,导致乡村文明由此而没落,就像体质虚弱的肥胖症患者,外表“强大”,却不堪一击。

5faf36e5jw1e3hd1yn1plj 乡村建设与永续设计

我国某地的“新农村”样板社区

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形态的自然村落延绵了悠悠几千年,是祖祖辈辈的辛勤劳动人民在总结和积累了“自然经验”后的永续设计作品。它们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择地而筑,并从人文风水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形成一座座永续发展的自然村落。

朴门永续设计是现在兴起的农业生产设计理念和方法,其实,这种理念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目的是打造出可持续的生活系统,依照自然界的规律去设计环境,爱地球、爱人类,让一切设计为地球生态可持续而服务。我们的乡建工作也应该用永续设计方法和理念,只有这样建设出来的农村才是真正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和环境协调的、在地化的、完美的村庄形态。

如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修一条马路不会顾及一棵树或是一片林,往往会造成局部水土流失的现象,建一栋房子以靠近交通干线为准绳,不考虑通风采光等因素。我们如果用永续设计的理念,综合考虑各种有利于我们宜居和发展的因素,充分利用环境的特点,合理布局、合理规划,这样不但保护了生态系统,而不至于导致恶化我们村庄的环境,如此,这个村庄才可以获得永续发展的空间。

以我们乡建中心社区大学所在的培田村为例,几百年前的客家祖先在建造村庄“水利工程”的时候就充分地考虑到居民方便生活用水、水涝期排洪、干枯时防火、顺地势纵横交错地引水修渠,村里无论何时都是流水潺潺,不但显得灵动,也为村庄的整体生态循环系统构建了不可或缺的永续发展一环。

ad58053agdae2d3f19aa2690 乡村建设与永续设计

传统中国乡村建筑

以上,只是从乡建的“实体”来简要阐述永续设计在村庄建设中的重要性,其实它同样适用村庄的“软文化”建设方面。

培田乡建日记:2013年4月21日

文章来源:中国益农客

作者:吴彬

编辑:Jing

图片来源:网络

《把雨水带回家》

$
0
0

本书是一本关于雨水收集和利用的科普书,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 本书是装满雨水利用点子的“百宝箱”,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任何人都可以拿来使用;
  2. 在城市、乡村或偏僻的海岛上,雨水利用的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本书讨论了它们的重要区别,看过之后,你将会感叹雨水利用的研究前景是多么广阔;
  3. 本书以插图配合文字简明地介绍雨水利用的设计、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的要点,为准备开展雨水利用的人提供借鉴资料;
  4. 本书介绍了一些日本住宅、大型建筑物和地区公共设施雨水利用方面的实例,内容丰富。相信这将有助于将“雨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理念引进城市建设的工作实践;
  5. 本书还介绍了世界各地雨水利用的情形和实例。读过这本书后,您会对日本及世界各地雨水利用情况有所了解,或许会让您对雨水的认识多少有所改变吧!

141 《把雨水带回家》作者简介

该书的原作者是日本“雨水工作组”集体编写的,作者有:市川龙、大冢康三、小川幸正、佐藤清、新井久子、长尾爱一郎、中岛克佳、松本正毅、松本真理子、村濑诚。

英文版《Rainwater and you》(《雨水与您》)是从日文版《やってみよう雨水利用》(《雨水利用试试看》)翻译过来的。由于英文与日文之间的差别,在转译成中文时,有些地名、专有名词等有关内容很难翻译,因此,不得不根据日文版原书对相应内容进行校译。

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集体是“雨水科普工作组”。惠士博、贾海峰和刘操负责英文翻译,刘延恺负责全文译校和统稿。此外,刘博欣、王红英、姚海蓉参加了部分翻译工作。

雨水科普工作组成员:刘延恺(北京市水务局原副总工程师)、惠士博(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贾海峰(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刘操(北京市水利工程研究所工程师)。

全书在线阅读地址

点击查看(北京市水务局)

全书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百度云网盘)

目录

  • 中文版前言一
  • 中文版前言二
  • 英文版序言
  • 前言
  • 第1章 雨水利用的方法
  • 奇思妙想
  • 专栏:考察报告
  • 集雨天窗——博茨瓦纳
  • 第2章 雨水利用的背景
  • 城市水自给·水循环·人水和谐
  • 专栏:考察报告
  • 利用雨水养鱼——斯里兰卡
  • 第3章 雨水利用的技术
  • 收集、储存和利用
  • 专栏:考察报告
  • 威基基的含义是“泉水”——夏威夷
  • 东部地下水丰富而西部只能利用雨水
  • 参考资料:雨水利用实例介绍
  • 实用的雨水利用系统
  • 专栏:建议方案
  • 努务建设水资源自给型成市
  • 方案(一)皇宫周围的雨水利用
  • 方案(二)上智大学图书馆
  • 英文版后记
  • 中文版后记
  • 来自“雨水工作组”的祝贺

杭州朴门:打造国内第一个“食物森林”

$
0
0

杭州富阳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朋友,他和自己身边的志愿者们悉心在山林里开垦,用实践来实现梦想在一片人造森林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果树、灌木和爬藤作物,它们按照自然法则愉快地生长。如果成功的话,他将打造出国内第一个“食物森林”。

b498907cgdcea0e6499c2690 杭州朴门:打造国内第一个“食物森林”

杭州朴门的志愿者和建设者们:老贾、老白、小贾、小魏、小张、小邵、小朱和托马斯

【进山】

山里来了个不停鼓捣的美国人

总是闲不下来

富阳市场口镇的一个小山村里,有近百亩供租赁的集体土地。去年,村里来了位名叫托马斯的美国人包下了这块地,说是非常适合开展他要做的项目,要把它打造成实验基地。11月份的时候,托马斯把山上的几间房子进行了翻修,并在这儿住了下来。

小山村来了美国人,这引起了当地居民极大的兴趣,许多人不禁要问:这个老外想干嘛?“实验基地”下面有所辅导小学,一名经常看到托马斯的老师说:“感觉这位老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总不见他有闲下来的时候。”有时候,他从满是荒草的山脚穿行而过,砍荆棘、劈灌木,像是要布置什么机关;有时候,他又肩扛手提着大箩小筐,往山顶的树林深处进发,如同考察一般……更令人费解的是,托马斯种植蔬菜时不用农药、化肥,这种做法让村民们很是疑惑。

原来,托马斯是想打造一片“原生态”的田园,他种菜不追求短暂的经济价值,而是着重致力于修复环境。托马斯的实践也引起了许多关注,通过网络,北京、四川、广州、杭州等地的6名志愿者赶到实践基地,一起帮助托马斯圆梦。

703c71f5gdc82d9ba6619690 杭州朴门:打造国内第一个“食物森林”

杭州朴门的小院一景

【梦想】

他是浙江农林大学的研究生

希望在中国打造“理想谷”

今年28岁的托马斯,是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研究生。2008年,他曾作为一名外教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英语,大学毕业后,他还在一家生产窗户的企业做过管理人员。那个时候,托马斯就时常思考,如今地球的环境已经千疮百孔,与此同时,许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得也不快乐,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满足大家的经济与精神需求呢?

托马斯希望让自己这个想法在中国生根发芽。2009年,他前往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英语,还一边学习中文,第二年,他考上了该校研究生,并将“食物森林”作为研究的课题。他的模本是1974年发源于澳大利亚的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已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用于生态村的打造。朴门永续设计有着可持续、环保低碳、有机农业、高效益、低投入等特点,托马斯希望,他能在中国打造这样一个“理想谷”。

2012年,托马斯终于找到了这块位于富阳场口镇的土地,成立了“杭州朴门”。记者昨天采访了托马斯的合作伙伴朱雅文,她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在没有成功之前,都是一种设想,但托马斯和其他志愿者们都愿意为理想而努力,“不仅仅因为国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同时也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想要和追求的生活。”

b498907cgd35244df3e68690 杭州朴门:打造国内第一个“食物森林”

杭州朴门基地

【生活】

草木灰洗碗、垃圾筑墙

山上生活“清洁环保”

托马斯去年住到山上去时,就把几间房子“翻修”成了厨房、客厅、生态厕所、志愿者宿舍,自此,他过起了和以往不一样的生活,这里的每个细节,都朝着“清洁环保”方向发展。托马斯每天吃的菜,大部分是就地取材,像是马兰头、香椿、细笋、青菜等,他只是偶尔从附近村庄采购一些生活用品;洗碗的时候,不用洗洁精,用的是柴火燃烧后的草木灰;没有抽水马桶,取而代之的是粪便尿水分开收集装置;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被装进塑料瓶,这些丢弃的废物将成为墙体的材料。

但托马斯在山上的生活并非完全一帆风顺,他也和当地村民闹过小矛盾。一次,有位村民上山去挖笋,托马斯发现后,很担心破坏了自己的实验,由于双方思维方式不同、观念的冲突,结果发生了争执。场口镇政府得知情况后,表示支持托马斯的实验项目,经协调,还在托马斯实验山林入口处,竖起朴门永续设计科研基地和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科合作项目的告示牌,向村民做解释工作,希望他们不要去托马斯管理的山林里采野菜。

差不多半年时间过去了,村民们也渐渐熟悉了山上的美国人,大家很佩服他的执著和毅力。托马斯还很高兴地说,现在他和村民的关系相当融洽,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试验】

果树、灌木、马兰头

立体种植打造“食物森林”

th 杭州朴门:打造国内第一个“食物森林”

食物森林的示意图

整整一个冬季,托马斯都在观察这片山林的特征。“观察得越细,对山林情况就了解得越多,对设计越有帮助。”托马斯举例说道,比如生态系统状况如何,土壤的土质养分怎么样,下雨时雨水的走向如何等等。前几天,托马斯开始实施他的方案在一块山坡上,沿等高线挖出一条一米深的集水沟收集雨水,让集水沟中的雨水渗入土壤中,避免雨水白白流失。

托马斯还打算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水沟的背后规划建设“食物森林”,依从上到下的层次种植培育果树、灌木、香草、马兰头、蕃薯等作物。按照生态学原则,多种生物之间积极的互相关系,加强了整个系统的自我维护和稳定性,无需农药化肥,就能够达到足够的养分循环,还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及杂草的生长。同时,这里生长的食物完全是绿色无污染的,也能够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

托马斯说,这个设想的完成有个过程,也许是5年,可能是更长时间,但他愿意为此而努力。与此同时,托马斯也表示,实验基地里的“食物森林”才刚刚起步,还需要细心呵护,等过个一年半载初有成效的时候,很欢迎大家来体验生态大自然的美妙。

延伸阅读

什么是朴门永续设计?

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这个词结合了永久持续的(permanent)与农耕(agriculture)、文化(culture)这几个词的含义。起源于澳洲生态学家Bill Mollison(比尔·墨立森)与David Holmgren(戴维·洪葛兰)及其伙伴在上世纪70年代所出版的一系列刊物。

朴门永续设计巧妙地利用了传统与原住民知识技术的洞见与价值,让传统和现代科技互助互补。透过完善的规划系统,如元素(果园、水系统、农夫、牛耕等),技术(有机农业、生态社区、环保建筑等),及策略(微气候、相对位置等)结合后所产生的再生关系,朴门永续设计旨在创造出能适用于各式环境的三次元永续设计结构。

朴门起源于澳洲,如今已成为一股国际性的社会运动。如今朴门有两股分支:一、原初的朴门;二、设计的朴门。原初的朴门,试图要精准地仿效自然界的组成与运作,而发展出可供食用的生态系统;设计的朴门,把自然生态系中各种有用的关系,运用在设计基础中。它所呈现的结果可能不如“森林园圃”那样“自然”,但依然尊重各种生态原理。仔细观察自然界的能量流动模式,而发展出高效率的系统。它也被视为自然系统设计。

近年来,朴门设计系统也逐渐被运用在农业园区规划和城乡规划设计,而这也充分证实朴门永续设计的适用性。在众多已开发国家的实践后发现,朴门永续设计能有效的改善,甚至解决许多城市因人口过盛而产生的许多问题。

更多信息

杭州朴门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zpumen

文章来源:现代金报

通讯员:徐时松

记者:陆冠均

图片来源:杭州朴门的博客

粘土的回归 建筑界的“裸色革命”

$
0
0

回顾这几年的时尚界,不难发现,复古风潮早已席卷全球。而近来,这股风潮不止在时尚界大行其道,建筑界也紧随其后的开始了回归自然的“裸色革命”。而革命的主角,正是被人们抛弃已久,朴实而又优雅的土质材料——粘土。

A12GLfiPK008 粘土的回归 建筑界的“裸色革命”

粘土作为建筑材料,在人类社会中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粘土是由河水在侵蚀岩土时,产生出一颗颗细小无比的矿物质沙粒组成的。而早在数百万年前,河土就开始沉积着这些粘土,因此现在粘土的总量占地壳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粘土,无处不在。

古老的粘土建筑技术,不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各种建筑中可以找到,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大教堂也能发现粘土的踪影。

粘土容易造型,对室内气候也有积极作用。粘土会储存热量,抑制噪音,调节湿度,吸收空气中的污染,不仅如此,粘土制作的耗能很小,并且可以任意处理而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要想一一列举地球上的粘土建筑,那可有得数了。中国的古长城、日本的王宫、阿拉伯的多层建筑、波斯的庭院、非洲的清真寺以及欧洲的半木房屋等,粘土世世代代都显示出了各种功能和各样的魅力,还反映出了各国不同的文化。

粘土使用办法很多,最主要的三种。一是把粘土制成砖,二是做为材料之间的粘合剂,三是把粘土压实,也就是当做墙,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技术之一。

nm earthship 3 comp 粘土的回归 建筑界的“裸色革命”

粘土和废弃瓶子打造的“大地之舟”(Earthship)

今天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都用粘土盖房,尤其是在一些独特的建筑里面,粘土材料和玻璃、水泥和现代材料能够形成强烈的对比。而粘土其实在室内装修中特别适合,因为粘土可以改善室内的气候,而且不会释放任何的过敏物质。相反,它会消除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甚至有人还说,喜欢粘土材料的人,不会是容易过敏的人,因为粘土还有各种医疗功效,在医学都有广泛的应用。这在装修建材造成室内污染大行其道的今天,尤为难得。

cob house at dancing rabbit tile 粘土的回归 建筑界的“裸色革命”

现代的各种用粘土打造的新型自然建筑

古代两河流域因缺少石料,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就是粘土,砌墙、盖房、铺路,都是用粘土掺上麦子切碎后的秸秆制作的土砖。至于地球上第一个粘土建筑是何时出现,我们已无从查证。但是,从伊拉克和土库曼斯坦发现的古代粘土建筑遗迹中,我们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历史。其实从四大文明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迷人的粘土建筑。

为什么粘土是最好的建筑材料选择?要揭开谜底,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环境最恶劣的环境区域之一,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西藏。

在拉萨的红山之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布达拉宫。

1135098687 1387120962 粘土的回归 建筑界的“裸色革命”

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传说这是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它建筑之宏伟,体现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是集宫殿、城堡、寺院于一体,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仅凭粘土和干草就建成了这座宏伟的建筑。

粘土可溶解于水,但晾干后又坚硬如石,因此粘土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设计。除此之外,这种粘土加干草的设计,让居民能够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地区可以更好的生存。因为厚厚的粘土墙可以保存热量,抵御寒冷。布达拉宫就是这样的建筑。世上最古老的住宅区,耶利哥和巴比伦也都是用粘土建造成的。

沿着世界屋脊一路西行,穿过丝绸之路,来到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而在这里,粘土又将凝结出怎样的建筑奇迹?

古老中国对于粘土的应用,从精美的陶瓷到举世闻名的兵马俑,从故宫房顶耀眼的琉璃瓦到极具地域特色的陕北窑洞民居,人类用智慧将粘土的特性发挥到了极限。相比之下,我们要是到了非洲的国家,看到那里的粘土建筑似乎要脆弱些,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奥秘。

在阿拉伯半岛上,粘土建筑是也门文化的独特象征,高达九层楼的建筑,都有500年以上的历史,由于这些建筑的存在,也门的首都萨纳被认为不仅是阿拉伯半岛上,也是全球最美的城市之一。让人惊叹的是,这些古老的建筑方法,至今仍符合现代建筑的标准要求。

另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就是伊朗绿洲城市巴姆的城堡,可惜的是2003年12月一场大地震,城堡和巴姆市大量建筑都遭到破坏,在此之前,该城堡控制的山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非洲,古老的房屋都跟粘土有关,摩洛哥的城堡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些现在具有住宅和商业功能的城堡,其周围有一米厚的粘土墙,即使城堡外面酷热难当,城堡里面仍然保持凉爽宜人。而当夜幕降临,气温低时,这些墙,还会释放其储存的热量。

2011112219150015146 粘土的回归 建筑界的“裸色革命”

用粘土建造的马里杰内大清真寺

除了民用住宅,北非的许多清真寺,都是用粘土建成的,甚至有一些成为所在国的象征。马里的杰内大清真寺就是一例,世界上恐怕找不到比它更大的土质建筑物了。

许多建筑师都把它作为苏丹萨赫勒建筑风格的巅峰之作,它是非洲最著名的地标之一,这座建筑完全没用一砖一石,全班使用特殊粘土建造而成,主要材料是当地一种特殊粘土和棕榈树枝为骨架建造而成。

粘土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虽已过时被人们渐渐遗忘,但并不代表它已销声匿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钢筋水泥外的风景——粘土建筑。

筑梦天下之“粘土的重返”

视频来源:凤凰卫视

图片来源:网络

解读自然建筑的缘起和内涵

$
0
0

自然建筑(Natural building),源于1960年代起的国际自然建筑运动。主要的建筑精神,包含师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天人合一、历史与传统智慧、与土地为善、强调个人直观与创造力。

自然建筑最重要的前提,不在于建筑技术的研发,而在于回归自然简单的生活。

yanto evans house 解读自然建筑的缘起和内涵

自然建筑的概念,和绿建筑、生态建筑、有机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等,都是相通的,虽然名称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人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和谐。

自然建筑的概念,师法于天地万物的生存活动,亦即就地取材,安居落户。本来人类也不例外,我们的祖先曾经非常擅长于建立与当地风土人情最相宜的建筑。但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与建筑营造方式,在工业化后全盘改观。工业革命,带来生活的便利,却也使人类远离自然、失去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人自身也因为现代建筑的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城市过度拥挤等问题,而饱尝苦果。

自然建筑在营建方式上,希望脱离传统工业建筑的问题(例如:工业材料无法以原貌重回自然界大循环、大型施工机械过度破坏土地,及以金钱交换成品的消费习惯),而回到以人力劳动和周遭环境、土地、自然材料产生紧密联系来换取一个根本上无污染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者对建筑营造过程的主导性。

历史源起

1960至70年代间,快速工业化的美国本土,兴起了一股回归土地的运动,数以千计的美国人选择就地取材,以非专业施工、低技术与低成本的方式自力造屋,1970年代中期的能源危机,更让大众开始注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以及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效率问题。关于低耗能建筑、替代能源系统以及永续资源使用的研究与文章于此时期大量出现。

由于政府政策以及大众的漠不关心,这股热潮于1980年代复归沉寂。虽然脱离了镁光灯的关注焦点,不少有心于保存传统的建造者仍持续进行着各种实验性的努力。于1980年代晚期,较为人熟知的有比如:

  • Matts Myrhman 和Judy Nnox 于美国西南部 Tucson 创立的“Out On Bale”,致力推广草捆(Straw Bale)建筑;
  • 同时期Ianto Evans和Linda Smiley 受到英国传统捏土(Cob)建筑的启发,于俄勒冈州创立“the Cob Cottage Company”,迄今受教者遍布全球;
  • Robert Laporte于爱荷华州开设工作坊,教授日式与欧洲传统木构架结合德国木屑/草杆裹泥浆(light-clay)填充物、土作地坪以及墙面灰作的课程;
  • 波斯建筑师Nader Khalili 于南加州创立“Cal-Earth”中心,致力于土袋(earthbag) 建筑的发展、教育以及适法性的推动。

到了1990年代,美国本土境内已有不少致力于研究、应用及推广另类建筑的个人与团体。这些人在各自的角落分别努力,彼此间却多不相识。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Earthship”发起人,新墨西哥州建筑师Michael Reynolds以废弃轮胎与空汽水罐为电影明星Dennis Weaver建造一栋住宅后才改变。顿时这股新的建筑潮流开始吸引国家级主流媒体的注意。各式各样的实作课程于此时在全美各地纷纷出现,这些原先各自孤立的先驱者与教学者才开始互通声息。

earthship1.jpg1 .jpgee  解读自然建筑的缘起和内涵

用旧轮胎、废弃饮料瓶和粘土等建造的Earthship(大地之舟)

1994年,Cob Cottage Company召集了第一次的另类建筑大会,邀请全美各地的自然建筑人与教学者于俄勒冈州齐聚一周,彼此认识、分享各自擅长的工法,并开始将各人不同的哲学思考及经验融合为一整合的知识体系。自此,每年举办的Natural Building Colloquium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们了解及体验自然建筑的机会,透过演讲、幻灯片介绍、实作示范,无数革新者呈现分享各自于结构试验、建筑法规、物质能源循环设备系统、以及其他数百个不同主题的工作成果。

从历次研讨会所播下的种子当中,一个全新的社会运动于此诞生。原本看似分散而互不相关的行动,至此汇聚成为同一的理念,并有了一个易懂的名字“natural building”,亦即自然建筑。对于物质文明的反省,开始反映于住居空间上,自然建筑运动于美国应运而生,并于极短时间内遍及世界各大洲。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皆可应用

随着时间的进程,这项运动在发达国家及开发中国家之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在高度开发的地区,人们经过现代文明洗礼,充分享用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好处,却也开始承受过度开发的恶果,其中有部份人因此开始思索与反省,乃至于返朴归真,重新向自然学习,回归自然简单、劳动的生活。

而在发展缓慢的地区,虽然主流价值仍对物质文明的普遍向往,然而在经济能力较差、缺乏条件支持现代科技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地区,人们转而向古老的智慧学习,从在地自然材料、以及传统工法改良或创新之中,寻求改善生活条件的办法。

精神内涵

自然建筑运动之所以成形继而形成一股力量,主要并非为其虽古犹新的独特建筑方式,更不为制造更多的建筑物,而是为了作为食衣住行育乐各方面整体生活实践的一部份,从而体现简单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生命与生活的追寻与探索,并探求人类居住空间的另类可能性。

从根本来说,如果居住与生活的方式可以自然又简单,其实就没有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而建筑物是生活的容器,但凡为满足生活中一切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及设施,均是建筑设计与营造的主题。因此自然建筑关注处理的范畴不只在建筑物本身,而且同时包含其周边土地上生活所及的范围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重要法则

在广义的概念上,自然建筑包涵各种想像得到的不同材料与工法,其唯一须奉行的原则即——所采行的作法是否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耗用的能源和资源最少、对环境的冲击最小。

材料的选用上,就地取材是最需要遵循的原则,尽可能使用在地的材料、天然材料,如需购买时亦尽量选用最少加工的材料,并多利用回收的废弃材料。施工前需要很早就开始逐步收集材料并适当贮放。

施工方式上,以人力及手工具为主要的动力与工具,尽少使用大型机械。建筑者依个人条件选用合适的建筑方法,原则上以技术门槛低、大部份工作人人都可轻易上手、自己可以动手完成为主要评估基准。

能源使用上,基本应用的手法包括:了解当地地理环境条件,以营造舒适与最低耗能的环境;建立物质与能源的循环系统,如厨余落叶堆肥、干湿分离式堆肥厕所雨水收集、中水回收;结合再生能源科技,如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风力发电,以满足生活需求。

建筑材料的回收方面,一旦人不再需要一栋建筑物时,其组成的每一份材料,除了回收利用的工业化材料以外,应能很快地重新回归自然的循环之中。此外,如使用回收之工业化材料,在回收利用的过程中亦应不耗能,亦不污染土地。即便是自然建材,也需要慎重选择。比如,土壤虽是陆地上再普遍不过的物质,却须经过长久的地质时间才得以形成,而其中可耕的沃土更仅分布于特定区域的薄薄地表。以如此珍贵的土壤作为建材当考虑:其一,如作为建材的一部份,当使用周期结束时,其中的土是否仍可轻易地分离出来,再度回到田园之中,抑或只有进入废弃物掩埋场的命运;其二,重新回归田园的土壤是否干净如初,可供安心种植健康的农作物。

自然建筑虽然向传统建筑汲取了很多智慧,却无传统建筑的框架限制。只要创意所及,于造屋者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内,充满了各种作法模式上的可能性,可说是一种试验性极强的建筑方式。

自然建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只取自己所需,只创造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空间。超出这个底限的建设,即使使用自然材料或回收材料,都不过是借由“自然建筑”的名义而实施的另一种形式的浪费。

p1020760 解读自然建筑的缘起和内涵

自然建筑运动强调自力造屋,而不是花钱就能买房子,提倡重新找回人与其住所的关系。

材料与工法

自然建筑的材料和建造方法非常多样化——

  • 在基础部分采取碎石沟(rubble trench)、 卵石/块石干砌(dry stone)、浆砌石块、废弃混凝土块(urbanite)叠砌、土袋(rammed earthbag)等。
  • 在墙体部分采取捏土(cob)、木屑/草杆裹泥浆(bale cob/light-clay)、夯土(rammed earth)、土墼(adobe)、编木藤夹泥(wattle and daub)、编竹夹泥、草捆(straw bale)、土袋(earthbag)、cordwood、木构架-榫接(timber framing- mortise-and-tenon joints)、剖半竹仰合交叠、细竹编、芦苇、麻、废纸浆、石头、废弃轮胎、空汽水罐、玻璃瓶等。
  • 在表面处理部分采取粘土(clay)、黏土粉光(earthen plaster)、石灰粉光(lime plaster)、石膏粉光(gypsum plaster)、硅石(silica)等。
  • 在屋架部分采取竹(榫接、竹钉、藤皮绑束)、圆木、方木等。
  • 在屋面部分采取草皮(sod)、覆草(thatch)、木瓦(cedar shingles)、石板瓦(slate)、叶瓦、剖半竹仰合交叠等。
  • 在地坪部分采取土地坪等。

在物质能源循环设计与设备系统部分,采取自然力应用,透过了解顺应与善用地理环境条件以营造舒适与最低耗能的环境、厨余落叶堆肥、干湿分离式堆肥厕所、雨水及中下水处理及回收再利用系统,结合再生能源科技,如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风力应用、火箭炉(Rocket Stove)、土窑(Earth Oven)、土浴缸(Earth Tub)等。

在这当中,土与竹子的复兴可说是自然建筑界中的明星。除了非洲的小土屋与其外观特殊的色彩成为大家竞相模仿的对象,竹材更摇身一变而为近年来最受青睐的新兴建材。运用这种重新被发现与重视的材料与创新专利的接头工法,在全球各地尤其东南亚地区如印度、泰国及印尼等地正进行各种大型的建筑计划。

dsc2062 解读自然建筑的缘起和内涵

学习与实践途径

目前常见的作法包括由专业人员于定点基地分别为自力造屋者、业余有兴趣的人、或有意投入专业从事者开设各类长短期间不一的课程。培训课程通常搭配有工地实习,于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分派学院至各地、跟随有经验的专家继续磨练至能独当一面。缺乏经验的自力造屋者,除了努力自我进修以具备主导工程的能力以外,亦经常邀请专业人员至其工地开设工作坊。

自然建筑相关组织

国外的相关组织

  • Natural Building Network (http://nbnetwork.org)
  • Green Home (http://www.greenhomebuilding.com)
  • Cob Cottage Company (http://www.cobcottage.com)
  • Groundswell International (http://www.groundswellinternational.org)
  • First Earth (http://www.davidsheen.com/firstearth)
  • Earthship (http://www.earthship.com)

国内相关组织

台湾花莲朴门部落家园计划、自然之友低碳家庭项目、乡村建筑工作室等。

参考信息来源:维基百科

图片来源:网络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
0
0

谁是主角?泥土还是袋子

利用泥土和袋子来盖房子听起来象是科幻小说里的想法,然而这个概念已经存在好一段时间了。

QQ截图20130530133154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土袋建造的军事掩体

土袋(earthbag)经常被用来建造水堤以及其他类似的贮水构造。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个方法也被用来建造军事掩体、临时根据地甚至检查哨。到底这些元素:泥土、袋子和铁刺网是怎么样从战争用途转变成提供人们庇护之所这么平和而纯净的事情呢?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把装满尘土的袋子堆栈起来建造永久性居所的想法,是由建筑师Nader Khalili在8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顺带一提,原本土袋建筑并非作为一个廉价而永续的建筑方式,而是为了在月球上居住而设计的!在一场NASA举办的探讨移民月球方法的研讨会中,Khalili提出了可以将月球表面的尘土装进袋子里来建筑各种结构。)

他创立了CalEarth学院并且在那里训练人们建立了一套方法,利用长管状的聚丙烯(PP,Polypropylene) 袋子填土形成一圈并层层相叠,再利用铁刺网线(barbed wire)置于层与层之间来稳定结构。含有水分的泥砖土(adobe soil) 被装填在长管状的袋子里并且夯实,干燥之后就会变成很大且长的泥砖,称之为超级泥砖(Super Adobe)。

土袋一直被用来建造各种建筑结构,有一些人进一步改良了这个方法。Kelly Hart以及Owen Geiger博士多年来研究、试验这个方法,并且制作了大量的文件纪录,他们的研究、实验和相关的信息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取得,对于所有有志于永续建筑的人们而言是无价的资产。其他研究土袋建筑的人包括Akio Inoue, Kaki Hunter, Doni Kiffmeyer, Joe Kennedy以及Paulina Wojziekowska。

1862282045 1f8559cb27 o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什么是土袋建筑方法?

土袋建筑是一种“弹性形式夯土”(flexible-form-rammed-earth)的方法,将适当比例混合的泥土装进麻布或是聚丙烯袋子中,封口并且像砌砖那样层层交错堆栈起来,再利用铁刺网线放置在层与层之间作为黏合的“沙浆”,然后加以夯实使之互相结合。

自力造屋、永续性以及土袋建筑

为什么要建造土袋屋?

  • 一个永续性的方法应该具有高度的可调适性以便能顺应环境。土袋建筑有非常高的多样性,你可以修改这个建筑方法的毎个层面,包括“土”和“袋”。
  • 土袋建筑结合了废弃再利用的资材(袋子)以及就地取得的资材(土),因此能将碳足迹大幅降低,资源的运送也变得很少。
  • 将高耗能资材(如水泥、钢铁等)使用量大幅降低。因此适度的使用这类资材是可以的。
  • 土袋建筑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和工具(土、袋子、针、线绳、铁刺网等等),毎个人都可取得,也容易购买。
  • 在社会意义上也是永续性的,因为土袋建筑只需要半专业以及非专业的劳力,不要求特殊的建筑知识。只要有一般的常识即敷所需。
  • 土袋房子可以由一小群人来兴建,即使只有两个人也可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家!
  • 不需要建筑师或是土木技师!(注意:必须依据当地法律行事)
  • 在过程中能让个人的创意尽情发挥,毎一部分都能依照需要修改!
  • 珍贵的表土可以被保存下来(表土是世界各地的建筑工地中最不被珍惜对待的资源)。
  • 与其他使用土的建筑方法例如泥砖(adobe)、竹编泥灰墙(wattle and doub, 将灰泥涂在竹或藤编墙体上)相比,建造的速度较快。

土袋怎么做?

如果一个土袋建筑使用的是“结构性”的袋子,那么只要是在夯实干燥之后能够维持形状不变的材料即可使用,像是砂或是碎石子便是这样的材料。但是如果使用的是“非结构性”或是作为“板模”的袋子,那么填充的材料就要很小心地加以选择。组成填充材料的各个成分的比例是极为重要的。在决定最终的组成成分之前进行测试并且尝试几种不同的比例和组合是很必要的。

表土或是富含有机质的壤土绝对不可以用来建造房子,适合用来耕种植物的土壤也不可以拿来建造房子。一般来说,在土袋建筑中混合了水分的填充材料是由30%的黏土和70%的砂组合而成。如果黏土的比例增加,那么超级泥砖在干燥地过程中会产生裂缝,反过来说,如果砂的比例增加,那么超级泥砖会无法保持形状而变形。

因此,有必要对建筑基地的土壤作测试,并依据结果调整成分来得到想要的比例。不需要将土壤送到实验室作测试(如果刚好有机构可以提供这些测试或者是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建筑计划,那么很值得一试。) 在现场进行简易的测试即可了解当地土壤的性质。

固定剂(stabilizer),例如水泥或是石灰可以加入混合材料中来帮助各个成分更稳固的黏结在一起。一般而言,可以加入5%的水泥作为混合的材料的固定剂。

在混合材料中所加入的水的份量,对于土袋能否被确实夯实有很关键的影响,加入的水要足够以便能使混合材料适度的潮湿。抓起一把潮湿的混合材料并用手挤压,它应该要能保持一定的形状不散开,并且不会沾湿你的手掌。

在整个建筑的过程中,要持续检视土的混合比例,以及所加入的水的份量。

用来建造房子的袋子应该要依据填充的材料、建筑物的特性和袋子本身是否容易取得来考量。可以使用麻布/黄麻袋子,但是聚丙烯(PP)袋子会更加强韧和耐久。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将聚丙烯袋子曝露在日晒下,会因为紫外线的照射而造成损坏,袋子会变得易碎而很容易被撕裂。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让这些聚丙烯袋子一直有遮荫,避免阳光照射。一旦完工,就要把墙面抹上灰泥(plaster)加以保护。

袋子的大小要能够让人容易使用。装水泥的袋子容量是50公斤,当建筑超过一定高度之后会因为太笨重而增加施工的困难。所以当墙愈筑愈高,就要使用容量较小的袋子。水泥袋子通常在混凝土建筑物施工完成后就被丢弃或是烧掉,应该可以用低廉的价格在一般的建筑工地中买到很多空的水泥袋子,甚至是免费的。大部分的水泥袋可能有破洞,如果破洞很小是没有关系的。破洞大一点的袋子则可以用来当作“半个土袋”,若不行的话就要丢弃。

另外也可以用装肥料或是谷物的袋子,它们大多为25公斤的容量。袋子的尺寸不宜太小,否则可能会使得筑起来的墙不稳定。

你也可以用聚丙烯长管(即尚未裁切成袋子,呈长管状的聚丙烯编织布)来形成圈状,一层一层堆栈起来即可建成墙。这种方式消除了以砌砖方式叠墙时袋与袋之间的垂直接合面,从而增强了稳定性。

各式各样的土袋屋

ed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juliens house final sm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img 6088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sandbag29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土袋屋建造方式简易图解

具体建造方式请参见《土袋屋手册》

QQ截图20130530131438 horz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QQ截图20130530131505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QQ截图20130530131525 简便易行的生态建筑:土袋屋

继续阅读

请点击免费下载《土袋屋手册》

文章来源:《土袋屋手册》

图片来源:网络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
0
0

什么是Earth Oven?

Earth Oven,中文翻译作大地窑或者面包窑。是可以重复利用、回归大地的食物烘焙窑。世界各地传统文明中都曾有过类似的烹饪构造,即便在今天,在很多原著民社区中,各种形式的大地窑仍然被广泛应用。

制作材料很简单——可以塑形的泥土,例如种稻的田土、没有砂石的泥土、稻杆、细沙、水等。

基本原理:就是用泥土建成的、让食物可以蓄热的小房子。注意,大地窑不是用柴火直接给食物加热,而是让柴火完全烧尽后,利用大地窑厚壁的辐射热给食物加热。

为什么要做大地窑?

  • 在农村地区,建造大地窑所用材料简单,而用它来烤东西,也很节省燃料。不用依赖外来的能源。
  • 制作方法简单,人人都能动手。
  • 用废弃玻璃瓶做保温层,充分利用废弃资源。
  • 相比砖窑,土窑的保温效果更好、造价更低,而且更有自然的美感。看了以下这组图片你就知道了!

cob oven horz1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cob earth clay oven pizza tile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大小不同的大地窑,制作工期也不一样。以下的制作步骤,是属于比较大型的大地窑。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1314604390 4156630220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大地窑建造结构示意图

从内向外的三层结构

  • 热质层——粘土:沙子=3:7
  • 保温层——废弃的玻璃瓶子+木屑+泥
  • 结构层——稻草土团(cob),即长稻草+粘土+砂,粘土:沙子=3:7

制作土团及稻杆土团

整个窑的主要成份是粘土及细砂。取用的粘土,要做一点简单的测试,好知道它的成份,先取表土30公分以下的土,因为表土富含有机质,适合耕作,要珍惜;将取出的土放在瓶子里,加水充分混合均匀之后,看看它沉淀之后,瓶子里分成几种成分。如果分成简单两层,上层是水、下层泥浆,那表示土里就是很纯粹的粘土,这就是我们要用的粘土。踩好炼好的土团,可以捏成小球,上面注记比率,等它风干,看看硬度。或者是用力丢到墙壁,看看它破碎的状态,以及黏住墙壁的能耐,这都需要经验值。

1314604444 3637637313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上图中,左下是粘土(各种颜色的粘土都可以),右下是细砂,来自水云生态池里沈淀的河砂。比率是粘土:砂=3:7,最上面是粘土和细砂加水混和之后的样子。

1314604455 2128529508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土及砂都要过滤掉杂质,石块、草根等等。倒在帆布上面,粘土:砂的比例是3:7,充分混合均匀。

1314604467 2866209140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加水,踩土,炼土,翻面……继续踩土、炼土、翻面。帆布是用来翻面的。

1314604489 2532417882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踩土时要让砂和粘土充分混合,因为粘土成分小,砂大,要让粘土分子充分和砂结合在一起,当它们干的时候,就会像水泥一样硬。炼好的时候,会很细致、颜色也不同。

1314604514 2708467121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加晒干的长稻杆,做成稻杆土团(cob)。也可以使用预扮机,但是它无法取代踩土,只能节省一点时间体力。

制作基底

1314604393 2802062979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首先,砌石头是有学问的,选石头,如果有得选择的话,石头要象是拼图一样,凹凹凸凸,不要太圆,原则就是要稳固,因为这个窑完全不用水泥,只用泥土、砂、稻杆。

随时要洒上水,让砂土及石块吃水稳固,脚要在上面踩稳。

1314604532 3912032801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大地窑底层是玻璃瓶层。整个保温层也用玻璃瓶填充。建议大家,如果可能,玻璃瓶层用大大小小的瓶子,最好完整铺一整层,这样可以最节能省碳。

1314604556 2311878727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铺砖,要抓好水平。内室直径90公分。

制作模型

1314604570 129787795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这是内室的模型,用砂及砖头、空罐子填充。外层会盖在这模型上。制作时,不时洒些水。最后整形成较圆润的外形。成型后在模型上贴上一条一条的湿报纸,一方面保护,一方面未来外层做好,取出沙子时,会容易分离。

1314604605 1875636590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洞口是用水桶做模型。

这里有一个关键,门口的高度=窑内的高度63%,热效能最高,这样热循环最佳,这是依据土窑大师kiko denzer的研究。

上热质层

上热质层(如上文所述,粘土和砂的比例是3:7),热能主要保留在这一层。

1314604631 2089737849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接着装上烟囱。

1314604644 896013318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烟囱在前面,会帮助内室有完整的热循环,让土层均匀受热。制作当时是冬天,日夜温差很大,白天太阳照射得到,晚上温度非常低,那时候我们不知道需要在干燥时给大地窑盖棉被,让它慢慢干燥,于是裂痕出现了。(因此注意在大地窑晾干时需要盖棉被

裂痕很大,但是可以修补。用破坏性修补,先弄湿裂痕,挖宽一点,再灌粘土及砂的土团进去。修补的土团配方,如下图:加少许黑糖、盐,混合在土团里,修补裂缝用。

1314604661 4171244926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1314604672 1661046006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补好了。

1314604674 344747807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加上保温层和结构层后的样子。保温层里面有玻璃瓶(没记录到),但我们只做了下围周围一圈。如果真要讲究,可以做完一整层,热效能更佳。保温层之外,还加上结构层(稻杆土团)。稻杆土团每层黏上去前要先洒水,铺好之后要戳洞,这是为了等下一批土团上来时,像是上下台的牙齿,可以互相咬住。

再修补一下,准备试窑。先去塩寮,找黄天仁老师做窑门。铁刀木的把手、门用楠木,都是漂流木。

1314604680 655789820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做窑门,注意门下部留进风口

1314604677 850224512 n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我们的窑有头有脸了,取出内部模型的填充物。现在还差造型层及粉刷层(本文略)。

试窑。

1314604705 1814185627 n horz 手作大地窑过程全纪录

燃烧吧,永续生活!!!火很美。可以这样烧火,真是一种幸福。

注意燃烧前,窑门一定要泡水,不然会很快被烧掉了。

特别提醒:正确使用大地窑的方法

一般做窑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使用加热后的墙壁的热能辐射来加温食物千万不要边烧柴火,边烤东西,那样未完全燃烧的毒气物质,很可能会进入食物里,会有致癌危险!

因此,盖一个可以完全燃烧的窑,热效能循环佳,让燃料可以完全燃烧的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大地窑建造中,开口和烟囱是很重要的。我们发现一些窑的开口很低,那将容易造成燃烧不完全,土窑大师给了一个公式:窑口的高度,是内室高度的63%,热循环效能会最佳

起火时,柴火堆到室内2/3高度,墙壁温度最高到达600多度,慢慢降温到400度,取出灰烬,开始利用墙壁的热辐射烤pizza,这次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窑或许350度开始烤pizza,上面及底层都会刚刚好,大概7分钟,可以全熟。

制作步骤来源:自给自足永续生活 http://thefuture.pixnet.net/blog


印度泰米纳德邦:一亿棵树的疯狂计划

$
0
0

在印度最干旱的省份内,一位名叫萨德古鲁(Sadhguru)的精神导师正在完成一个疯狂的冒险任务:从现在起到2015年结束前,种植下1.14亿棵树。参与其中的有学生、农民,还有来自异国的企业家。

08311e81 印度泰米纳德邦:一亿棵树的疯狂计划

从一株苗到一棵树,再到一片森林

每种一棵树,就是种一个希望。仿佛是为了验证这一谚语似的,那一天早上,共有几百人聚集到了这片荒漠般的小土台上——那里离哥印拜陀(Coimbatore)城有三十来公里,位于印度东南部农村地区泰米纳德邦(Tamil Nadu)的中心。在这片因地区性干旱严重而贫瘠枯竭的沙质土地上,包裹在纱丽中的印度妇女们负责挖坑,一些从附近学校跑来的孩子们,则神情骄傲地手捧着红檀香树苗、芒果树苗或菠萝蜜树苗,被酷烈的太阳晒出皱纹的男人们担来一桶桶水。这水十分珍贵,一滴都不能浪费。他们全都是“绿之手(Project Green Hands)”的志愿者。”绿之手”是当地一个旨在植树造林的非政府组织,它组建了一支由30万名植树者组成的志愿队伍。

志愿者们的热诚唤起了这个男人的信心。他长着斑白而浓密的胡子,容光焕发地站在这些农民志愿者中间,在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提供了一大堆建议之后,发出了开始植树的号令。他名叫萨德古鲁。对于印度人来说,他是一位精神导师、一位智者、一位具有特殊威信的政治人物。他唤醒了印度人,为他们打开了一条新绿色经济的道路。而在其他人眼中,他像一个疯子。想想看,他竟然制定了从现在起到2015年期间内种植1.14亿棵树的冒险任务,以使得泰米纳德邦的森林覆盖面积重新达到以前的33%。想想看,他仅仅凭着自己的信仰的力量,竟然能够号召大多数印度人民。最后再想想看,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竟然即将变成现实了。

雅克·黎雪(Jacques Rocher),伊夫·黎雪(Yves Rocher)基金会的名誉主席,自愿与他分担了这一冒险历程。这位企业家、法国化妆品行业的领军人物,被萨德古鲁绿化沙漠的雄心征服了。他帮助“绿之手”的志愿者们实现了一千五百万棵树木的种植目标,“‘绿之手’把城市居民、农民和学生联合到一起,将植树活动演变成了一场全世界的运动。植树,需要载入时间长河。在这里,印度人的目标是属于远古时代的,但也是属于当今现实的。这就是我们和这些印度男人们和女人们在一起,加入到他们这种极有预见性的行动中的原因。”如今,他可以满意地看到自己这一资助事业的成果:每隔几分钟,将近2000棵嫩苗就被种植到泰米纳德邦这片土地上。当然,2000棵只能构成一片小树丛,但在几年内,无数个这样的小树丛被重复创造出来,已经组成了众多大型的森林。

不能失去土地的印度人

当我们走过泰米纳德邦一些干旱而死气沉沉的风景时,很难想象它以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土地。甚至有传说,以前的泰米人对树木怀有一种崇拜之情,认为树木是精神的家园。在当时的他们看来,小小的砍伐就能够引起神的怒火,从而引发疾病、缺粮以及庄稼歉收。

e888eee6 印度泰米纳德邦:一亿棵树的疯狂计划

无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的发展及近几年来气候的变化无常,原本肥沃的平原慢慢地变得贫瘠起来,终于以枯竭收场。树林被盲目地砍伐,用来烧火及建房。毫无生命力的土地靠人工化肥来维持假象,使土地变得下沉、裸露、缺乏保护。酸性的阳光最终给了这片土地最后一击,将之焙烧,任其枯竭。

2004年,当海啸狂击泰米纳德邦的海岸,仿佛是要将这片土地的厄运进行到底时,萨德古鲁觉察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如果我们继续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将一点点地失去泰米纳德邦,一点点地失去印度,一点点地失去我们的土地。现在的人类已经将自己剥离于土地,我们必须让他们与自然重新和谐起来。”他欢快地引用了美国诗人罗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诗句,以强调自己这一理念的坚定:“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而我选择了那条更少有人经过的道路,从此,我的生活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他用中肯而一针见血的游说演讲掀起一场浩大的运动,指出这个国家必须面对由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共同构成的重大风险,引发了民众激烈的反响。泰米纳德邦拥有六千四百万人口,他们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而他们居住的土地几乎只有法国领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萨德古鲁传道似的宣扬着他中肯的言论,并终于获得了印度人民的倾听。他表明,植树并不单单归结为一种天使般的行为,而首先是一种造福众生的举措。

一天之内种植下850000棵树

印度的孩子们成为泰米纳德邦的第一批使者,农民们起初认为树木会变成更难对付的敌人,这些树会让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并且会将树根伸到田地底下,妨碍谷物种子的生长。然而这些树后来却变成他们最佳的王牌,因为树木可以阻止地表的腐蚀化,修复改善土壤的品质,而树木形成的阴影可以保护一些新的农作物,使之达到一年四次采收的成果。

萨德古鲁采取了与会让土地变得贫瘠的单项密集种植相反的多样化种植,同时大量增加可产生收益的品种。总之,是要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做到自给自足。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创始者是皮埃尔·哈比,他在宣扬我们的地球正处于一个转化的时期——“从一种自然秩序的死亡转化到另一种亟待创造的未来”。他认为,我们跟土地的关系是如此地密切、如此地重要,以至于从农学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最终毁掉一切技术和生产率对农业的统治,才能够避免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引发的现代人掠夺未来资源的现象。

85959859 印度泰米纳德邦:一亿棵树的疯狂计划

第一批模范农庄里的树木开始绽放花朵了。这个消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蔓延开来,印度人的心灵被激情征服,体内升起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冲劲。萨德古鲁特意选择在这个时候给民众的心理来一次重重的敲打。他用愉快的声音对他们说道:“我们的方法是有限的,但可以用人手的数目来补偿”。2006年10月,他成功地动员了几千名志愿者。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850000棵树被种植到泰米纳德邦的各个角落,这一数目被记载到吉尼斯纪录中。

在一个名叫Bungalowpudur的乡村学校里,孩子们正在用加了肥料的土壤装满一个个用来培育树种的小袋子。而这些孩子们正是未来给后代指点道路的人。600多个学校组织将这项植树活动纳入了他们的日程表,每个单位每年都要种植2000棵树,包含三十多个品种,分布在泰米纳德邦的每个地方。只要照着这样的效率一直进行下去,他们很快就会达到五千万棵的既定目标。而Thengaraju参加了24000位农民组成的团队。如今他三年前种下的7000棵香蕉树、芒果树和可可树,已经开始结出果实。他的年收入因此翻了四番。他说:“我希望其他人知道植树获得的回报,从而照着我做,把这种方式继承和传扬下去。”

请站在人道主义的名义下,以一种必然的勇敢为名,反对宿命论和灾难论。无论是你,或是他,都不能否定马丁·路德·金所言:“如果有人告诉我,世界末日就在明天,那时我仍将会种下一棵苹果树。”一切为了最后的希望。

文章来源:《财智生活》杂志

图片来源:网络

有机耕作中覆盖物的使用

$
0
0

在耕种上,覆盖物(mulch)指的是覆盖在土壤上的保护层,帮助土壤保持湿润、减少侵蚀、提供养分、抑制杂草的生长。这其实是模仿森林中树叶落下覆盖在树根上所发展出来的技术。

Mulched cabbagex900 有机耕作中覆盖物的使用

覆盖物有什么好处呢?

覆盖物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风、阳光,及水所造成的伤害。依照朴门的理念,如果看到一块土地没有覆盖、而是直接裸露出来的话,应该要觉得很不自在才对。

覆盖物的好处包括:

  • 降低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减少盐化机会,增加保水效果。
  • 将水分搜集在覆盖物的表面,等待被土壤吸收的适当时机,并可提高水分的渗透力。
  • 降低因重力、风或水所引起的土壤流失。
  • 调节土壤温度,避免夏日土壤过度曝晒,以及冬季寒冷的极端气候。
  • 抑制杂草(杂草会与你想留下的植物竞争水土资源)。
  • 提供土壤有机质与营养。
  • 解决农人不知如何处理有机废弃物的问题。

从一个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覆盖物对土壤保护及吸收水分的功效。在此研究中,在14%斜度的斜坡上作了不同的处理,测试水的径流量及土壤的流失量,实验结果如下表:

19 有机耕作中覆盖物的使用

从这个数字中可以看出来,覆盖物对于土壤的保护,以及帮助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有多么强。另外也可以看得出来传统农耕的翻土工作对于土壤有多大的伤害。

除了保水、保护土壤、提供土壤养分之外,覆盖物还可以协助对抗病虫害喔。根据《The Experts Book of Garden Hints: Over 1,500 Organic Tips and Techniques from 250 of America’s Best Gardners》的说法,这种称为spider mulch的作法可以吸引蜘蛛,而蜘蛛则可以帮忙对抗许多菜园中的害虫。

根据田纳西大学动物系教授Susan Riechert的说法:春天时在你的作物上覆盖稻草或干草会吸引蜘蛛前来,而蜘蛛是一种很强大的“天然杀虫剂”,可以大幅减少菜园中害虫造成的损害。 Riechert博士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在使用覆盖物和不使用覆盖物的菜园中,比较害虫所造成的损害。她发现在有覆盖物的菜园比起没有覆盖物的菜园,作物遭受的损害减少了60%~80%,蜘蛛的量则增加了10倍到30倍之多。而当她慢慢地将蜘蛛移除时,作物遭受的损害立刻回升到跟没有覆盖物的菜园一样高。

蜘蛛喜欢高湿度、中等的温度,以及可以躲藏的地方。蜘蛛迁移的高峰期在四月和五月,但那时候大部分的菜园都还是光秃秃的。如果能在耕种期及早使用覆盖物,提供蜘蛛好的居住环境,最后将会有更多的蜘蛛住下来。

只要是膨松的覆盖物,能够保持土地湿润及凉爽都是蜘蛛喜欢的栖息地。举例来说:干草覆盖物、切碎的报纸或是树叶堆肥。

Riechert博士补充说:你不能使用任何的化学药剂,不然蜘蛛会和害虫一起被杀死。这其实并不会造成困扰。在我看来,家庭菜园根本不需要化学药剂,靠蜘蛛就够了。

当然台湾的蜘蛛和国外的蜘蛛不一定有同样的迁移时间,但我猜他们应该也会喜欢住在覆盖物里面啦。

另外一篇很学术很难看懂的文章,同样也证实了覆盖物可以增加蜘蛛的密度。在这篇文章的文献回顾中也提到,田里蜘蛛的密度会直接受到化学药剂的影响,另外间接的影响因素包括了翻土及单一作物,这些对蜘蛛栖息地的破坏会使蜘蛛种内的竞争增加,因此减低蜘蛛的密度。

(题外话,如果用google搜寻“spider mulch”,会找到一些Magic the Gathering套牌的资料,特别是把这两个字用引号括起来的时候。不晓得MTG是什么的人,在此我并不打算多作解释。)

如果使用的是“活的”覆盖物(中文应该称作“绿肥”吧),那还有别的好处喔。举例来说:

  • 提供蜜蜂食物,而蜜蜂可以帮我们的作物授粉。
  • 提供家禽食物。
  • 果树的伴生植物。
  • 固氮增加土壤中的养分。

有哪些覆盖物呢?

说到覆盖物很容易就会直接想到把稻草盖在菜园上,但其实覆盖物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喔。以下列出一些可能的覆盖物。不过要先说明的是,表格中的“有机”不是“有机农法”的有机,而是“有机化学”的有机,指的是天然产生而非合成的(有例外),而且可以自然分解的物质。

23 有机耕作中覆盖物的使用

一般来说有机的覆盖物比较好,因为除了保水保土之外,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不过我想这个列表的好处在于列出了许许多多的覆盖物可能性,可以刺激我们的想法。不管是讲到覆盖物只想到稻草,或是讲到覆盖物只想到杂草抑制席,而忽略了生活周遭有许多可以当成覆盖物的东西,这样是很可惜的事情。

相关资料:

朴门永续设计的网站中有一个分类是覆盖物(http://www.permaculture.org.tw/taxonomy/term/28),可以从中看到台湾的朴门实践者是用什么东西来作覆盖物的。特别是《Permaculture朴门设计学习笔记(1)》和《Permaculture学习笔记之台东耕耘随记》这两篇。

927267Living Mulch 3 有机耕作中覆盖物的使用

绿肥——活的覆盖物

覆盖物怎么使用?

覆盖物的特点是可以保持土壤温度、湿度的恒定。因此在温带气候,四季比较分明的地方,覆盖物使用时就要注意时机。一般是在生长季初期时使用,比如在晚春或初夏使用,此时土壤温度已经提升得够高了,但还是保有足够的湿度。如果在冬天施用覆盖物,可能会让土壤温度保持在低温,而不会随着季节而升高;相反地,如果在夏天施用覆盖物,会让土壤温度一直到秋天都保持着高温。但我想四季如春的台湾应该不用这么在意施用的时机吧。即使在其他地区,永久式的覆盖物作法(permanent mulch,不管季节在菜园上一直盖着覆盖物)也因为它简单操作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如有名的Ruth Stout老太太。

覆盖物使用的份量,有些资料是说约2~4英吋(5~10公分),而且如果覆盖物太厚的话可能会造成问题,如太厚的覆盖物会让土地保有太多水分,可能会造成植物的根部腐烂;如材质细小的覆盖物堆得太厚可能反而让水及空气无法渗入。有些资料说有机的覆盖物可以到6英吋(15公分)。但像Ruth Stout老太太就会强调使用8英吋(20公分)厚的覆盖物,厚厚的盖上去就对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Ruth老太太的作法,因为听起来比较简单(笑),不过要作了才知道会不会有问题。

另外使用覆盖物还有几点要注意的。

一般来说覆盖物闻起来会像新鲜木头的味道,但有时候覆盖物会产生有毒物质并发出酸味,闻起来像醋或阿摩尼亚。会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和堆肥发臭的原因一样,是因为覆盖物材料的氮含量较高,导致分解的速度较快而把局部地区的氧气耗尽,在改行无氧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酸味及有毒物质。这时只要翻搅覆盖物让空气进去就可以让味道消散。但如果有毒物质已经渗入土中的话,有可能造成植物的损伤或死亡。解决方式就是大量浇水将有毒物质冲淡。

一般覆盖物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但是也有些时候覆盖物反而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如使用豆科植物作覆盖物,由于氮含量较高,会使土壤中的碳氮比降低,足够的氮会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加速分解作用,而将土壤中的有机质消耗光。

参考文献请参见原文链接:http://www.kskk.org.tw/food/node/82

文章来源:食在很重要 http://www.kskk.org.tw/food

图片来源:网络

食物森林:可以吃的多样化生态系统

$
0
0

森林是地球保护地表的方法中最有效率的。

一块土地如果任其生长,就会先由禾草类和含羞草、大花咸丰草等杂草占据。有了它们的根系和遮荫,土壤多了有机质和水分,滋润了先驱树种的种子,很快的,就会冒出一棵棵低矮的杂木,如血桐、构树、丽李等。它们不忌土质,生长快速,杂乱的枝条是鸟类休息、观望的场所,也适合它们筑巢繁育后代。有了小动物进驻,土壤变得更肥沃了,或许是风或许是鸟粪的媒介,接着就长出了较高大的苦楝、樟树、黑板树等。

这个过程进展非常迅速,大约仅需要几年。如果无法认同这种自然的演变,叫来耕耘机犁地翻土一番,这块土地就会重头再来,先长杂草,再长低矮的杂木,然后是较高大强壮的树种。土地很自然地就朝着形成一片森林演进,不须我们劳心费神。如果要反其道而行,仅种植短期的作物,就需要永无休止的投入大量能源和心力与自然对抗,我们的现代农业就是如此。

这个小树林随着时间又会继续演化,物种更多,愈来愈成熟稳定,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形成交错复杂的生态网络。这些森林因地理环境和气候而有不同的相貌,相同的是它们最后会演化为一个平衡的领土,大多由多年生植物组成,而且各种不同植物亲密的生长在一起,携手合作,共存共荣。

Food Forest Garden with names 1024x683 食物森林:可以吃的多样化生态系统

食物森林示例,作物包括无花果、南瓜、树番茄、草莓、香瓜梨、红花菜豆等

另一种森林

走入森林总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抬头一看,上有高耸的大树挡住炎热的阳光,走在凉爽的树荫下,闻到的是肥沃土壤的淡淡霉味与枝干深沉的味道,时而飘来阵阵野花野草的香气。放眼看去是粗细高矮、参差不齐的小树,杂乱中却自然有致。有些大树有爬藤类攀爬,小树下则有低矮树丛和草丛散布着。远方蜿蜒的步道愈来愈细,两旁匍匐的草花覆盖着地表,其中间杂长着一丛丛的小草。

想象一下走入一座森林,同样是有高矮参差的树种,只是这些树种都是可以食用的!抬头看看,高大的腰果、酪梨、莲雾、芒果等挡住了部分炎热的阳光,底下生长着木瓜、杨桃、桑葚、橙子等,百香果和爱玉攀上了茄冬和樟树,树荫下隐约看到释迦、柠檬、和咖啡树七彩的果实。蜿蜒的步道两旁有玉米、秋葵、辣椒、西红柿、姜、四季豆、韭菜、芋头等,匍匐着往小径蔓延的是万寿菊、薄荷、萝卜、莴苣、地瓜叶、绿花菜、蕃杏等等。因为它是各种可食植物的森林,所以可以叫它食物森林。

森林不一定只能存在山上,也不一定只会生产木材和枝叶,为什么不就近种在都市各角落里,或者就种在家里的阳台和院子?何不少种一些观赏树种,多种一些实用的树种,它们除了生长水果或核仁提供食用,也是不折不扣的树木,也有美观多变的花、叶、果供观赏,有些有固氮作用,有些提供建材,实用又有利环境。这些果树下为什么不也种些可以食用的瓜、果、叶菜呢?如此一来,可以节省农耕的面积,更有效的使用耕地,减少目前农业对地球环境的危害。

食物森林本来就存在于地球上。几千年来人们都是到森林里采集季节性蔬果。即使经过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演变,较年长的人也都还记得小的时候,住家附近的野生杨桃或芭乐结有几颗果子,只要耐心再等几天就可采摘。有院子的住家总是种有几棵木瓜、龙眼、芒果的,结实累累的枝条就垂挂在篱笆上,引诱着人们的心。孩子们放学时,稍微绕点路,就可以沿路采食,回到家时,肚子饱了,心里也踏实了。食物森林不只存在记忆里,现在也还存在许多都市角落里,被发现时常常会带来许多惊奇的欢呼声,只是人们已经不再珍惜,老果树也逐渐凋零了。

食物森林=食物+森林

相对于目前砍伐森林制造耕地,以种植短期作物的农耕方式,以食物森林来生产食物是最有益地球环境,最顺应自然演变的方式了。

食物森林主要是以果树和核果树木加上许多多年生的作物为主轴,除了生产食物,它们也有森林的功能。现在全球暖化带来的气候变迁乃是温室效应的结果,温室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其中多数是为了都市开发与农地开垦而砍伐与燃烧森林,如能多多种树,可以在树林和土壤中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食物森林有益地球环境的地方还有很多;树林下的土壤可以储存大量雨水,然后慢慢地释出,预防洪水和干旱;可以保护树林下土壤不受风和雨的侵蚀;调节温度;遮蔽我们、住家以及动物,不受风吹和太阳曝晒。树林也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处;掉落的树叶可以循环土壤养分,补充土壤有机质;树木可以防止灌溉后的盐份结晶;等等。

食物森林对地球、连带对我们,是较有益处的食物生产方法,它颠覆了现今的农业耕种方式。但是它能生产多少食物,和一般的农业方法比较,产量如何?所有的人都会质疑这些问题。

现今农耕与小型园艺耕作

现今的农业耕种方式就是:单一品种的果树和单一品种的瓜果、叶菜种植整齐,像阅兵典礼;机械取代人力,犁地翻土,大规模的耕地面积,基因改良,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等。这种生产食物方式在人类历史上还不到一个世纪,看似有效,却不是永续的办法。

首先这种方式是依赖石油的,平均我们吃到的每1卡的食物要消耗10卡的石油。因为要加上制造化肥和杀虫剂的相关化工业,机械要制造、维修及消耗汽油才能操作,还要包括食物运送、包装、加工、集中拍卖、分配销售、以及我们的烹调等。曾经有人计算,肯亚生产的芒果卖到英国伦敦市场的能源比是1:600。肯亚种植芒果消耗的能源辗转到了英国伦敦食用,消耗了600倍的能源,我实在对这芒果的价格很好奇,也很好奇台湾进口水果、肉类的能源比不知为何?

所以现今食物供需体系是很浪费地球资源的,在燃烧石油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暖化,在食物生产及销售中制造了污染,包括肥料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及包装材料等。

除了消耗地球资源和污染环境之外,我们的三餐也要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人们付出代价。譬如大豆和玉米的大量种植不是为了食用,而是用于畜牧业以生产奶蛋肉,用于所有的加工食品,以及制造生质汽油等。这些耕地占据了优良的土地,本可提供足够食物给当地人民的,现在他们只好搬到城市靠劳力赚取微薄薪资,或者往偏远的山坡地开垦。树林被清除后,种植短期作物和使用化肥,对山坡地水土保持没有效用,土壤流失后,土地和人们都陷入更贫瘠的窘境。这种情况在南美等热带雨林国家最为普遍。

所以目前食物供给系统是很耗能且破坏环境的,如果大家可以多少生产自己的食物,或购买在地生产的食物,将可以减缓不少环境的压力。

小型园艺式的耕作方式如果要和农耕比较,在产量和金钱换算方面一点都不逊色,英国肯特一所大学的农经所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做过比较(注一)。现代农业常要计算产值,以单一作物除以每一个人力的产量为计算。但是如果把参与生产的农机和化学肥料、包装、运送等的人力算进来,这个产能就要大打折扣。如果以单位耕地面积来算,为了方便机械耕作,现代农业浪费了不少道路仓库等空间,不如小型园艺式的耕作方式充份利用每一寸土地。在耗能的比较上,我们已知现代农业是相当耗能的。所以小型耕作其实比现代农业来得有效率,当然,这是因为小面积的土地总是受到较大关照与利用的关系。

那么食物森林的产能呢?食物森林里有更多种植物,更复杂的种植技术,不像种植短期作物那么容易形成,但是随着时间,这个食物生产的系统会生产愈来愈多的食物,而且自给自足,有益环境。

食物森林散布各地

食物森林已存在上千年。较成熟稳定的食物森林散布在世界各地,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能源源不尽的产出食物却只需很少的维护。

在摩洛哥有一片两千年的食物森林,上有高大的椰枣,下有香蕉、橄榄、无花果、石榴、芭乐、柑橘类、桑葚、葡萄等等,里面阴凉宁静,身在其中无法想象外围是无情炎热的沙漠。

越南有一个家庭拥有的食物森林,已经经过28代,大约300年了。下有凤梨、姜黄、草药等,香蕉、椰子、木瓜、芒果随处林立着,攀爬而上的有山药、豆薯等,还有野生的蜂蜜可采集享用。

在印度南部的Keralau也有许多小型的食物森林。

甚至以树为粮食作物

食物森林除了水果或核仁可以食用及榨油或磨成面粉供人食用,也可喂养动物或直接在树林里放牧牲畜,树木的树枝及木材可以供做建筑及烹煮、取暖。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做两层式的种植,在树下种植其它作物,譬如摩洛哥一座小岛,人们常在无花果树下种植小麦、苜蓿、及豆类,以增加收益。

早在一九二九年,美国的J Russell Smith就写了一本书(注二),强烈建议美国把某些耕地改种适当树种当作粮食,以改善日渐恶化的土地,同时增加农民收益。他调查了中国、叙利亚、希腊、意大利、危地马拉和美国等国家,以角豆树、柿子、桑树、栗子、核桃等树种为例,详细记录了以上树种在不同国家的生长情形,包括了营养与产能的分析。这些树种有的含大量糖分和蛋白质,有的可以取代谷类,有的可以取代玉米,有的可以做成面粉,有的可以榨油,营养成分不输粮食作物。其产量惊人,以一棵橡树为例,可以年产上吨的橡实。

以树木为粮食作物不但营养足够,产量稳定,而且不受气候影响,不须年年耕作,树木强韧不需照料,而且生产期长。在突尼斯,有罗马人种植的橄榄树经过一千五百年还能结果。

最重要的,这些调查树种都是存在多年,生长在地势险恶,土壤干旱贫瘠之处;是各地居民因地制宜,发展出来的实际案例。它们是各地居民赖以为生的资粮,弥补了人们贫困的生活环境。这些树种生长在地势不佳、土质贫瘠之地,根部稳固了土地,大树荫孕育了野生动植物,才丰富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没有它们的贡献,土地冲刷流失之后,生态系瓦解,人们也无法生存了。

注释

注一:Best, Robin H, & Ward, JT, The Garden Controversy, a Critical of Food from Gardens and Farmland. Dep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Wye College, Kent, 1956.

注二:Smith, J Russell, Tree Crops: A permanent Agriculture, 1929

现今的农业:

  • 单一品种、机械、犁地翻土、大规模的耕地面积、基因改良,化学肥料和杀虫剂。
  • 现今食物供需浪费石油、水、土壤等地球资源,污染环境,
  • 包括肥料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及包装材料等。

文章来源:琉璃光 http://lapislazuli.org/tw/index.php?p=20131103.html

作者:周妙妃

图片来源:网络

初心田园:一个广告人的乌托邦

$
0
0

004fMEaEgy6EJCwLLQM8c690 初心田园:一个广告人的乌托邦

华严经有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来之初,小D(初心田园创始人)跟家人提出种菜不能打农药and用化肥,家人回答“不可能”,没听过这样还能种出菜,无奈之下他在院子砌起一块地,山上挖来土之后开始实验,夏天收成的食物有黄瓜/秋葵/圣女果等。在他的坚持下,家里的蔬菜用药从常有到无奈之下才偶尔用一次。

他家有个果园,种的脐橙,回来之后他就一直上山做农活,也一直按他的自然农法(无农药无化肥不锄草等等)实践。初始,家里还坚持锄草刹锄草,后来看到他不锄草只割草然后覆盖,干旱一个多月后有杂草覆盖的地方竟然还是湿的,他们才相信不锄草的好处。

回来之前,他是一个不知名设计,打着各种杂,什么策略文案等等。每天早九未必晚五,提案/出差/卖稿……然后无休止的修改。做了将近十年,有一天他突然感觉这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于是想到要换一种活法,思来考去,将近一年无答案。

或许因为一直待在大城市and工作的原由,了解的越多害怕的越多,对环境污染的无奈,对食品质量的不安,对未来的孩子的担忧等等无不是心头之痛。突然他想到也是时候需要一个孩子之时,发现并不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比如权力/地位/金钱,或者连时间都给不了。

通过职业病式的分析,他发现如果回到农村,他可以给孩子很不错的自然环境,放心的食品,以及足够多的时间。或许是因为他曾有过的留守儿童经历,让他害怕这事再发生在下一代,至于钱,他一直说的是“只要我不懒,还怕赚不到钱吗?”

亲手种出放心的食物,陪伴孩子长大,一直到7岁!这就是他的初心,围绕如何种出放心的食物,他开始寻找解决方案,从“美味的花园”到“朴门永续设计”,然后到日本“自然农法”,韩国“自然农业”,各种种菜知识等等,理论知识积累之后,实践开始了!

初心田园,名字来源于“禅者的初心”,开篇有句话:实现自己的真实本性,彻悟万物的本然面貌!与他一直习惯自我反省and参禅有关,他后来给初心田园的定义为:师法自然,彻悟农业的本然面貌!意:回到大自然当中去,学习大自然,少些人为的东西。

初心田园,占地12亩左右,坡地,之前家里并不同意把这里完全交给他,因为担心他接管之后没有收成,因此只把山顶的一部分留给他实践。年底脐橙收成之后,看到爆发的黄龙病,家里决定放弃,明年开始全部将由他一个人全权负责,全面实行“自然农法”&“朴门永续”!

自然农法,几个关键点:

  1. 不用农药
  2. 不施化肥
  3. 不锄草
  4. 自家留种(意:不用转基因种子或尽量少用杂交种子)

朴门永续,几个关键点:

  1. 模仿大自然
  2. 生态多样性
  3. 食物森林

两者的更多精髓这里不多详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了解。

初心田园,以朴门永续为设计基础,自然农法为执行原则。努力实现他的初心:为家人提供放心的食物。如果有更多的产量,亦分享给更多的朋友and有缘人。事再难,不过上青天而已。南周曾有云: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给他亦给初心田园。

时间易逝,容颜易老,及时爱。岁月匆匆,转眼三十,三十而未立。对他而言,初心田园,是心生亦是新生。愿每个他至亲至爱的朋友们,活出真实的自己,感悟生命的真谛,爱自己爱家人,爱当下的一切!

文章来源:初心田园 http://blog.sina.com.cn/dr24000

《地球使用者的朴门设计手册》

$
0
0

phpThumb generated thumbnailjpg 《地球使用者的朴门设计手册》

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是一门顺应自然的设计学,依循着三个中心伦理:照顾地球、照顾人类,与分享多余,运用适当的技术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美好,且更为永续。

澳洲知名朴门永设计师Rosemary Morrow所撰的《地球使用者的朴门设计手册》(Earth User’s Guide to Permaculture),就是所有希望实践朴门永续设计者的最佳入门书,除了传达朴门永续设计的中心思想和概念,Rosemary特别着重“如何做”的部份。从观察出发,她引领读者了解自家环境的地景、土壤、水、气候和动植物,并依序针对生活中的不同区域(第0区到第5区),提供设计、维护方法,以及实作练习的方向。如果你正想以环保永续的方式动手设计自己的阳台、庭院、居家、社区、甚至农场等任何生活及工作空间,本书正是你的最佳选择。

这本书由大地旅人向澳洲出版社取得正式中文版权,并在分享多余的精神下,邀集十几位台湾的朴门同侪参与合资助,参与合资者皆同意贩售盈余之10%捐赠台湾朴门永续设计学会(Taiwan Permaculture Institute)作为推广的基础燃料,非常感谢所有的合资助印伙伴!

什么是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

“朴门永续设计”的英文“Permaculture”,是由permanent(永久的)、culture(文化),以及 agriculture(农业)所组成的新词。其精神是巧妙运用自然、模拟自然,以永续的方式提供人们食物、能源,以及其他物质与非物质的需求。它是一套 宏观的设计系统,不仅能以友善地球的方法生产食物,更能引领人类设计永续的居所,小至阳台、屋顶、后院,大至社区、村落或一个国家,甚至无形的社群关系。

1974年于澳洲兴起后就席卷全世界,成为澳洲的重要出口智慧。其影响无远弗届,无论各行各业,市井小民、农夫、政府人员、教职等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应用。 创始人比尔·墨立森(Bill Mollison)更因而获颁另类诺贝尔和平奖(alternative Nobel Prize, 1981)。

购买方式

  • 大陆地区读者可直接联系福州乐享自然工作室(网站:www.lxzrchina.com 电话:18959188315)
  • 或搜索台湾代购网店

朴门永续设计达人——小朱

$
0
0

个人资料

姓名:小朱

性别:女

常居地:浙江杭州

职业:杭州朴门基地 负责人

专注领域:朴门永续设计、自然建筑

人物类型:有机会实名认证 朴门永续设计达人

Ta的微博:http://weibo.com/u/3029897340

Ta的博客:“杭州朴门”网站地址:www.hzpumen.com

lia2 朴门永续设计达人——小朱

主要观点

用朴门永续设计照顾人类、公平分享同时也照顾地球!

个人简介

小朱,英文名Lia。喜爱爬山、游泳、蹦级、攀岩,在不知不觉中兴趣成了健康生活习惯。酷爱骑车作为一项运动的她,西北单车骑行了46天,同一辆单车游千岛湖,单车旅行经历让她彻底爱上“低碳生活”的模式。体验了美国生活以后,独身越南旅行一个月让她了解了部分其它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她对生活反思的一个巨大冲击。小朱热忠与食物相关的一切,从小熟悉种植,食物制作与保存,当季丰收的蕨菜、笋、萝卜、板栗、橘子、树莓、桃子做成罐头和果汁、加工成蛋糕、水果派。 闲下来的时候,她喜欢看各种书、学习、动手制作东西。她DIY竹床、储物架、缝制吊床吊椅、制做家里的肥皂。文学专业毕业前做过市场营销、广告、中英文教学。大学时期接触朴门,于泰国学习自然建筑。小朱现负责杭州朴门自然建筑、森林菜园的设计与管理、杭州朴门人员分配、研究、翻译等资源分享、公共关系维护等。

[编辑注] 有关“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的含义,请参考:什么是朴门永续设计

大地之母,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
0
0

伊丽莎白·韦伯/文 蒋明/译

想象一所能够经历森林和农场的学校:在这里,孩子们生活在大自然的进程中,发展与土地真正的联系。在这里,真实的工作、社区、相互依存及生活技能得到训练、发展和尊重。位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大地之母学校使这些原则具体化,将朴门永续和人智学以一种目标明确、意义深远并且切实可行的方式带给孩子们。

大地之母幼儿园,受丹麦哥本哈根诺肯华德福幼儿园的启发,在2007年创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户外幼儿园,当时是通过闪亮之星华德福学校进行运营的。2009年,凯利·霍根和爱普瑞儿·布莱尔两位老师完成了他们在米切尔学院的华德福培训,创立了大地之母学校,他们的课程也转为泰伦生活社区农场的一个项目。大地之母学校目前是俄勒冈州自有的非盈利组织,包括亲子课堂、幼儿园以及一年级和二年级。学校最近扩大到两个园区,明年将会有三年级。社区及周边对这种教育的需求很大,所以学校会进一步壮大。

这所学校与别的户外学校有很大的区别,所有的课程都由受过华德福培训的教师教授,并且朴门永续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野外技能、传统工艺以及宅地工作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

霍根认为,朴门永续是人智学的一个实用的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她说,“两者都强调关爱地球和彼此。用这种方式将实用与精神相结合就能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因此,大地之母的课程都是本土化的。“这里的东西可以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安全可靠,而且是可再生的。这是朴门永续的目标之一。

大地之母幼儿教师崔西·乔·帕廷补充说,“环境采用了朴门永续设计:火箭炉,烧木材,学校的花园被设计成能提供食物的果园,果树的下层种植了浆果丛。”

在大地之母学校所讲的故事也体现了朴门永续的原则。教师们不讲述其他文化中的故事,而是自编一些故事,反映社区关系以及人们与土地的真实关系。

莎莉·卡凡诺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凯德在大地之母学校读了三年,她也注意到这种人与土地的关系,“孩子们属于这片树林,这片树林也属于他们,从这一点来看,孩子们与这片树林是相互拥有的。这种看待地球的视角是多么奇妙啊!要是能把这种理念,这种感动传播到全世界,该有多好啊!”

帕廷是佛罗里达植物园的前任园艺主任。她记述了自己在俄勒冈州的尤金接受第二年教师培训时,曾经描绘过一个完美的学校。那时,帕廷正努力思考如何将华德福学习与她对农耕的爱好协调一致。她对朋友们说她想去户外做永续农艺,“不想待在粉红色的教室里”。后来,她在一次生物动力大会上遇到了霍根,并且听说了大地之母学校,她觉得这就是天意。现在,帕廷任教于最早的大地之母学校校区,位于泰伦克里克国家森林,是一所属于泰伦社区农场的非盈利的示范组织。这里有森林,有农场,有仙女花园学前班,还有幼儿园。其中,学前班由合作创办人兼管理人凯利·霍根和执行董事马特·毕碧友任教,幼儿园由帕廷和弗朗西斯科·萨尔瓦多执教。

仙女花园学前班每周上课三天,目前有9个孩子,幼儿园有13个孩子,每周上课四天,每天四个小时。

学生们一到校就投入了有意义的工作——摊开小树皮片,收集植物来泡茶,或给火箭炉收集木头。接着是晨圈或者运动游戏,然后是户外玩耍和点心。大地之母幼儿园的点心时间与大部分华德福学校一致,但点心是在户外的火炉或者户外烤箱中制作的。吃完点心后,学生们投入一项活动——用竹子制作画笔,从金盏花或黑胡桃壳中提取植物染料,朴门永续的理念是使用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在树林里玩耍前,孩子们总要先去看看山羊和鸡。树林中,教师们模仿一些传统技艺如编篮子、削木头,或者建房子。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老师们用肥皂和薰衣草油给孩子们洗脸和手,在玉米穗轴搭建的温暖的小屋里席地而坐吃午饭,还会讲一个故事。

今年,学校在基恩农场新增了一个教学点,同样有树林和农田,是学校从园艺学院租来的。基恩农场同时还是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起源地,建有一个圆顶帐篷。在这里,艾普瑞尔·布莱尔教授1个一、二年级混龄班,有五名全日制学生,一周上课五天,另外还有四个在家上学的学生,每周有三天来参加下午的主题课。这里还有由坦亚和凯斯·霍尔负责的亲子课堂,名为“知心之家(Kindred Spirits)”。明年,这个教学点将扩大,新增1个一年级班和1个二、三年级混龄班。“我们需要明智地扩大学校,”霍根说,“既要满足社会需求,也要防止我们的精力过于分散。”

基恩农场这个教学点的节奏与主校区基本类似,只是增加了主课和主题课程。学生到达后,就参与农场的琐碎工作——照看小鸡和一些季节性的农活,如收获苹果并制作苹果酱,烘干李子,堆码木柴。之后是户外的晨圈活动,在门口互相握手后就进入圆顶帐篷学习主课。主课与传统的华德福学校看起来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诗歌、运动、主课板块以及竖笛。在大地之母学校,各年级保持着幼儿园里的谷物节奏(每周七天里对应食用不同的谷物),孩子们坐在一起吃饭。点心之后是第一节课——绘画、额外的主课或游戏。接下来在树林里的整整45分钟,学生们充分融入创造性的玩耍之中。午餐过后,学生继续下午的课程。

为什么父母们会为他们的孩子寻求这样的教育模式呢?帕廷说,大部分被学校吸引来的父母都是由于他们自身与自然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卡凡诺是从一个邻居那里了解到这所学校的,邻居的孩子就在那里就读,提到学校时总是兴高采烈。像许多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长一样,卡凡诺阅读了很多关于养育和儿童发展的书籍,但是其中的两本书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本是理查德·洛夫写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另一本是由丹·金德伦与米切尔·汤姆森合著的《举起该隐:保护男孩的情绪生命》。这两本书都认为,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孩子们的身体和情绪的健康发展相当重要。卡凡诺有一些朋友住在北欧,那里的森林幼儿园很普遍。一些研究认为,一旦儿童进入更加传统的学校,这些幼儿园对儿童的阅读、写作、数学以及社交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还有很多研究阐述了以玩耍为基础的课程对孩子未来成功的影响,这些也让卡凡诺印象深刻。

“这些研究与我和丈夫的认识一致。我们自己就经常待在山里打发时光,让山间的生活帮助我们理清思绪。这种理念对我们家很管用,我们能够生活在这里相当幸运,因为可以有机会体验将孩子送到户外学校。”

一些父母已经告诉老师们他们的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待在室内”。其他孩子已经进入了并不太适合的、更加传统的学校。大地之母的教师们致力于应对孩子们各种需求,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技能。布莱尔已经与HANDLE协会联系,该协会采用一种方法来帮助具有感知问题的儿童或自闭症患者。所有的老师都强调户外活动、身体运动以及有意义的工作所带来的治疗作用。

帕廷说,当孩子们刚来到学校时有很多孩子是“站不稳的”,难以接受大量的户外活动,他们有的坐着一动不动,有的不停地四处走动。渐渐地,孩子们学会在空间里平衡身体。

布莱尔认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更加安全的,因为他们学会了解他们身体的限度。他们通过自由地感觉实际的边界学会在空间中控制自己。这对成长来说是无比宝贵的,孩子们会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技能。

去年,孩子们经常折断灌木的枝条。有一次,一个孩子从一棵白浆果上折了一根枝条,而这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帕廷告诉孩子们这根枝条长出来要花费多长的时间。这样,他们把那根枝条整齐地切下来,带了回来,并编织到树棍小屋上。如果一根树棍没有合适的用途,就可以另作它用,当柴火或者用于建筑材料。“环境中有这么多有意义的东西,而我们所做的一切也是这么有意义,”帕廷说,“孩子们发展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他们在树林里玩耍时开始相互提醒。”

“在华德福早期教育中,‘世界是美好的’这种感受相当重要,”帕廷说。“而这种感觉在自然界里非常深刻。我并不会规定孩子不准做什么,孩子们能够在树林里和大自然的经验中感受到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这自然而然地改变、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不是我给他们设立规定,而是他们能够理解并生发出自己的经验以及他们与土地的联系。

这种教育模式同样具有很多挑战。帕廷说,在户外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需要更大的声音,让孩子们在一个没有围墙的空间里活动需要有更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她必须富有创造性并且足智多谋。一名教师在教室内可能运用的一些柔软而美丽的东西在户外只能偶尔为之,并且还需要小心保护避免弄坏。

许多人都能理解天气会带来很多挑战,特别是在多雨而且潮湿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卡凡诺说,“坦白地说,一开始我想,‘我自己都不想在雨中待四个小时,到底为什么要把我的孩子送去在雨中待四个小时呢?’但是只参观过一次学校就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事实上,我来学校的那年,老师们都在研究如何让家长们在接送孩子后尽快离开学校。一旦你去过那里,你无法想象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你更愿意去,而且风雨无阻。”老师们在为孩子们创造温暖感和根据天气调整衣着方面做得非常认真。布莱尔补充说,时间一长,学生们会渐渐自然而然地适应温度和天气。

大地之母学校的益处似乎远远超过了这些挑战。霍根谈到了孩子们那被唤醒的深厚的同情心。“他们的经历不是线型的,他们以一种周期性的过程体验大自然,从别人看来可能是混乱的情形中发展出韵律。在户外,我们不受一些基本条件的控制,比如温度。这种控制上的降低反而使得我们能够真正将有生命力的东西带入课堂。

布莱尔谈到孩子们与土地的连接——他们对自然界中细微事物的感知。每天早上,孩子们向着北、南、东、西问好,闭上眼睛安静片刻,然后分享他们所听到的,随着他们对土地越来越熟悉,他们听到的也越来越细致。随着一年的推移,“鸟”变成了“灌丛鸦”“乌鸦”或“鹰”。孩子们一直留意那条小溪,注意到它水面的高低变化,以及近期的雨水如何影响到溪水的颜色。他们已经开始追踪动物并指出他们的去向。

“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这个循环中,”布莱尔说。“实际生活中的工作机会影响着孩子们,使得他们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就像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和社区。他们与真实的生活更加接近——与真正的生活过程和真正的生活中的工作相连接。不干活、不堆放木柴、不种植和收获蔬菜,都会带来很多后果。即使在圆顶帐篷内,孩子们也没有被过度庇护。

卡凡诺补充说,“在儿童成长阶段体验全户外的价值,是我没法述诸文字的。在情感或身体上感到迷失的时候,凯德能够在自然界中找到安慰。他知道,有许多生物在展开生命旅程时,需要自然的抚慰,需要寻找、建立属于自己的疗愈,需要发现自身的天赋,而自己就是这诸多生命之一。他对这片森林有一种归属感,同时怀有深深的敬畏;他在内心深处懂得,自己所属的这片森林比他更高大,美丽、复杂而不可预知。自然的环境给予他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享受自由却不迷失方向,带给他自信。这种自信以及对自然的观念铸造了他成长的每一步,树林中的生活帮助他建构独立和自尊。

卡凡诺还表示:“老师们不仅信奉、教授并传播对地球的尊重与平等的态度,对地球上的其他事物也同样如此。孩子们生活在这种信念与尊重当中,进而会将它存在心中。生命中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感到无比幸运,也希望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亲临大地之母学校,在世界一流的教育中走出自己的路。

霍根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明白:他们有能力痊愈——他们本身就是治疗者,而地球供给他们所需:营养,药物,美丽,灵感。“全年在户外的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霍根说。“我们能体会这种作用多么深远——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更多信息

大地之母学校:www.motherearthschool.com

文章来源:春之谷杂志

图片来源:大地之母学校


《永续农业概论》

$
0
0
Bill Mollison

本书作者Bill Mollison

本书中包含的话题有:节能的区段分析、规划和设计方法;温带、干旱地带和热带地区房屋的安置和设计;都市永续农业:庭院布局、土地获得和社区系统;篱笆、棚架、温室和树阴房的最佳利用;鸡和猪的饲料系统,林木作物、木场地与家畜的整合;温带、干旱地带和热带气候下的果树园和家庭造林地:永续农业庭院节能设计和技术;如何影响房子和庭院周围的微气候;大量可选择的植物种类的名录,包括气候耐受度、高度和用途。

作者简介

比尔‧默立森(Bill Mollison)称呼自己是田野生物学家与浪游教师。然而,更准确的描述则是一位“发起人”。当他在1978年出版《永久性农业之一》(Permaculture One)的时候,他也发起了一次跨越国界的土地利用运动,很多人认为这运动是极具颠覆性的,甚至堪称为革命。

永续农业——永续和农业——是一套整合式的设计理念,包含农艺、建筑、园艺、生态,甚至财务管理和社区规划。基本的做法是建立可持续的系统,让该系统能自行供应所需,并不断循环利用自身的废弃物。

在研究澳洲的热带雨林与沙漠生态系统数十年之后,默立森发展出永续栽培的概念。他观察各种植物自然聚集成为互助群落的现象,并利用这观念发产出特殊的农业策略与社区规划方法,其中的要旨是把适当的组成元素组合在一起,让他们相辅相成而永续存在。

如今,他的思想几乎已经传遍全球,并且扎根深化。永久性农业此刻正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被实践,也在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极地、更在遍布北美洲的许多社区被运用。例如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农民利用永续栽培设计,不需借助重型机具,就把硬实密压的污染土地转化为树木茂盛的花果乐园。在加州的戴维斯市,有个社区利用洗澡水、洗衣水去冲马桶和浇灌花园。在加拿大多伦多,有建筑师团队替都市内的住宅创设一套系统,不需要依赖城市的供水管线或污水处理设施,而且每年的运作费用只需几百美元。

【更多介绍及作者专访】:朴门永续农业:一场宁静的革命

绪论

“永续栽培”(Permaculture)系产生永续人为环境的设计系统。此名词不只代表永续性的农业(Permanent Agriculture),更是永续性的栽培(Permanent Culture),所以如果没有永续性的农业基础及土地使用伦理,将无法维持长期性的栽培。就某一层面而言,永续栽培主要应用于植物、动物、建筑物及地下构造物(水、能源、通讯系统)之设计;然不只是针对设计元素本身的处理,最主要的是人类将这些元素应用于景观中其所产生的关系。

永续栽培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生态上健全及具有经济效益的系统,除可供应系统本身的需求外,并防止造成过度的开发或污染;因其具有长久性,所以永续栽培利用最小的实用面积及植物与动物的固有本质,将其与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的自然特色相结合,而产生城市与乡村的生命支持系统。

“永续栽培”利用自然系统的观察作为发展的基础;其知识包含传统的耕种系统与现代的科技。虽然其运用生态模式,以创造栽培性的生态,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在此自然状况下,可生产更多的人类及动物的食物。

Fukuoka于其“The One Straw Revolution”(《一根稻草的革命》)一 书中对永续栽培的基本哲学,已有很好的阐述。简而言之,它是一门与自然相协调的哲学而不是违反自然的;它是扩张性及深思性的思考,而不是纯构图性及欠考虑 的劳动;它是注重植物及动物本身所有的功能,而不是将各要素视为单一生产系统来设计。如果要以一更宇宙性的宏观观点来看,则将人类溶入景观内;顺势而行, 将会使逆境转化成力量,继而正确的使用每项事物。另一个方法则是将景观劈开,试着借用我们的力量创造景观;并且反击许多自然中的阻力。如果我们仅知打破自 然,最后我们将被反击而招致几近毁灭的处境。

只要能放弃征服自然界,就可与自然和谐共处。Levi Strauss认为过去的错误,即在于人类总将自己视为“创造的主宰”并凌驾于自然之上;然而,我们并不优于任何其他生命形式;所有的生物皆是生命形式的表达。如果,我们能了解这项事实,即可了解到对其他生命形式不相等的对待结果,终将影响到自己。故以此项概念发展出的栽培耕作,在没有绝对的必要时,绝不会破坏任何生物。

永续栽培的方法为人们顺应自然的演化,使用几乎无害的能源,及非持续破坏生命力的方法,而生产丰富的食物及自然资源以为生存。保护及恢复地球资源的所有技术 皆已知道,然确没有明显的证据以确认有任何的国家或大型的组织体已开始从事此项工作;反过来,却有数以百万计的一般民众,虽没有政治当局的倡导与协助,已 开始投入此项工作。

当我们活着即应开始从事此项工作。首先,节约能源一一因为你可不用牺牲任何代价而生活在你现今所使用能源的40%以 下;考虑能源效率而重新分配你所使用的能源及使用状况;借着大众运输及与朋友合乘车子而减少车辆的使用;可将屋顶的排水存进蓄水池,或将废水再循环至浴厕 系统及花园再予使用;亦可开始参与部分的食物生产。这些并不意味着需种植自己所需的马铃薯,但可直接向种植马铃薯有义气感的农夫购买。事实上,组织自己邻 里的农夫产销群体,可能比自己种植马铃薯来得更好。

在所有的永续性农业,即永续性的人为栽培中,系统的能源需求一般皆由系统本身供给;可是现代的作物农业,却完全依赖外部能源。从生产性的永续系统(一般所拥 有的土地)转变至一年生商业性农业时,土地被视为从低能源转变到高能源社会的商品,用冒险及破坏性的方法开发土地,因为几乎主要是利用第三世界所提供的燃 料、肥料、蛋白质、劳力及技术的外部资源。

传统性耕作并不了解土地本身的特质价值,反而付出其实质的损失;于土地上施加肥料,以生产一年生谷物及蔬菜作物,这些无法再生的资源多被用来支持收益的产生。土地随着饲养过多的动物及大面积耕作而遭到不恰当耕作的资质破坏。
当系统需求无法从系统内供给时,将会付出能源过度耗损及环境污染的代价;其必无法负担农业上实质的损失代价,造成世界及人们的毁减。

坐在自己家后门的台阶上思考,想着过高质量的生活,主要在于自己。太阳、风、人们、建筑物、石头、海洋、鸟及植物围绕在身旁,如能与所有资源安然相处将可带来和谐;然而如与它们相违抗,终将带来灾害及混乱。

伦理学注重生存之道德信仰及活动;而永续栽培则包含了三种层次的伦理学。即关心地球、关心人民及将日常剩余的时间、金钱、物质运用于达到这些目的。

关心地球,意谓着关心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非生物,也就是土壤、物种及相关物种、大气层、森林、小栖息地、动物、及水资源;其包含无害及修复性活动、积极的保护、有伦理且节约的使用能源,并重视有用及有益系统工作者的“生命权”。

关心地球,也包含着关心人类;所以也需关心人们对食物、庇护所、教育、娱乐、及人类良好互动的基本需求。关心人民是重要的,虽然人仅占世界上整体生命系统的小部分,但人却会作成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能提供自己基本的需求,即不需要纵容违抗地球大尺度的破坏行动。

基本上,关心地球伦理的第三要素为贡献剩余时间、金钱及能源,以达成照顾地球及人民的目的。意即如已可满足基本需求及尽全力设计相关系统时,即可扩展其影响力及活动力以帮助其他人达到这种目的。

永续栽培系统也具有基本的生活伦理,就是每种生物皆有其基本价值。即使不具商业价值的树,其本身也一定具有某方面的价值,其活着及功能的运行,均代表其重要性;如自然中的树所尽的本份;生物量的再循环、当地氧及二氧化碳的提供、庇护某-些小动物、土壤的建立等等的功能与价值。

曰常生活中可执行的关心地球伦理如下;

  • 当你采取行动时,考虑其长期性的结果,即永续性的计划。
  • 尽可能使用当地原生物种、或移植已知对当地有益的树种。如轻率引入潜在性侵害的物种,可能将干扰当地的自然平衡生态。
  • 使用最小可栽种土地栽培。即以小尺度、能源效率集中式系统计划,而不是大尺度、消耗式能源的广泛性系统。
  • 采多样性、多种类的栽培方式(相对于单一栽培〉。可提供稳定性及帮助其适应环境或社会的变迁。
  • 增加收益的总量。注意由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榖物、树及动物所组成系统的总收益。
  • 使用低能源(太阳能、风、水)及生物性(植物及动物)环境系统以保护及产生能源。一一将植物栽培观念带回城市及乡镇,使其如同过去一样,可一直维持其永绩性的社会。
  • 帮助人们变成自给的,并且促进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
  • 以最适当的程度使用每项东西,并且再循环利用所有的废弃物。
  • 看见解决的方式,而不是滋生相克的问题。
  • 使每样事物有价值的存在(种一棵树,可帮助人们学习)。
  • 永续栽培伦理可扩及到环境、群落、及经济系统的所有层面,因此,重点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目录

绪论
第1章 永续农业原理
1.1 引言
1.2 相对位置
1.3 每个元素发挥多种作用
1.4 每个重要的功能由许多元素支持
1.5 高效率的能量规划
1.6 使用生物资源
1.7 能量循环
1.8 小规模的集约系统
1.9 加快演替和进化
1.10 多样性
1.11 边缘效应
1.12 态度原理
1.13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书目
第2章 大尺度区段设计
2.1 引言
2.2 识别资源
2.3 地形(地貌)
2.4 气候和微气候
2.5 土壤
2.6 水
2.7 重要基础设施的选址
2.8 防止灾难的设计
2.9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书目
第3章 模式理解
3.1 引言
3.2 自然的模式
3.3 设计中的模式
3.4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书目
第4章 建筑物
4.1 引言
4.2 温带住宅
4.3 热带住宅
4.4 干旱地区住宅
4.5 植物房
4.6 家庭的废物资源
4.7 技术策略
4.8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书目
第5章 家庭菜园设计
5.1 引言
5.2 菜园布局
5.3 即时庭园
5.4 都市和郊区永续农业庭园
5.5 寒冷地带菜园设计
5.6 热带菜园
5.7 干旱地带菜园
5.8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书目
第6章 果园、农场式的林业和粮食作物
6.1 果园
6.2 结构化的森林
6.3 谷物和豆科作物系统
6.4 农场里的燃料
6.5 商业化系统
6.6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书目
第7章 动物草料系统和水产养殖
7.1 引言
7.2 区域I动物
7.3 家禽草料系统
7.4 猪草料系统
7.5 山羊
7.6 牧草作物和大型动物草料系统
7.7 水产养殖和沼泽地
7.8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书目
第8章 都市和社区策略
8.1 在城市种植食物
8.2 规划的郊区(村庄农户)
8.3 社区的回收
8.4 社区土地的获得途径
8.5 社区经济
8.6 道德投资
8.7 永续农业社区
8.8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书目
附录A 永续农业中一些有用的植物名录
附录B 有用的分类别的植物名录
附录C 植物的常用名与拉丁名
附录D 词汇
附录E 永续农业研究所概况

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朴门与灵性篇

$
0
0

人物简介

孙一帆出生于济南,今年26岁的她已背包走过50多国。她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即将赴剑桥大学攻读教育与心理学硕士。

搭车旅途中的一帆

搭车旅途中的一帆

去年1月,她告别新加坡金融业的工作,从土耳其出发,陆路重走丝绸之路回到家乡济南。随后,她在美国参与了火人节Burning Man, 在拉美多个农场学习朴门农业,在危地马拉学习形而上学与清醒梦,在秘鲁拿到瑜伽老师资格证书,并寻找萨满巫师学习灵性植物,在洪都拉斯学习自由潜水,在古巴和哥伦比亚学跳Salsa舞……对她而言,世界是最好的大学。

小编有幸参加了7月19日下午孙一帆在济南瑞珈瑜伽馆举办的“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朴门与灵性篇”分享会,当时她与到场的百余名听众分享了她辞职后一年半以来环游世界的经历。以下是现场分享的摘要实录:

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朴门与灵性篇

有关我自己

我是一帆,在济南长大,17岁那年,我拿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去念了应用数学系,毕业后在新加坡的一家投资银行工作了近两年。去年一月到今年五月一直在环球旅行,而10月将要去剑桥大学读教育学和心理学硕士,我打算搭车去剑桥。

自从上了大学,我就没有用爸妈的钱去旅行。大学期间打过各种各样的工,包括在酒店端盘子,做家教,也做过四份实习。大学毕业时,已经去过了30多个国家,而现在已经去过50多个国家了。我旅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沙发客和搭车。

去年1月份的辞职,算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这一年半里,我完成了以下的一些事情——不能说这是我最成功的一年半,但这却是我活得最自在,最真实地对待自己的一年半:

在这一年半里,我搭车重走古丝绸之路,参加了哈佛大学公民与社会创新种子班,去了美国沙漠火人节 Burning Man,以及度过了9个月拉美生活,包括在危地马拉学习朴门农业4个月,在洪都拉斯学习自由潜水,在秘鲁学习瑜伽……最近还和妈妈一起去泰国学习了泰式推拿。

重走古丝绸之路

因为对中亚很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走中线的丝绸之路,经过了6个国家——从土耳其开始,经伊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上,我住了17户沙发主,特别是在土耳其和伊朗,我从来没有住过一天宾馆。可是,在土库曼斯坦,做沙发客是违法的,结果我当时被驱逐出境。

如果住青年旅馆,你不能选择你会遇见的人;而在做沙发客的过程中,你却可以选择去什么样的人家里住,把沙发主当做自己的老师一样去请教,而且更能感受到本地人的生活。我的新书《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当中,也写到了,沙发客其实也是我的真人图书馆,我可以选择长期或短期地阅读一本书,如果很喜欢一本书,还可以把ta带着一起上路,或是转借给别人。有的“书”看起来其貌不扬,但会越读越有意思;有的“书”看起来是童话故事书,读久了却发现其实是本哲学书。

在重走丝绸之路的旅程快到终点时,我经过吉尔吉斯斯坦,遇到了一对瑞士父子,搭上他们的车,一起旅行了14天。这其实是人民币只要三万多元的一辆运输车,被改造成像房车一样,有厨房、书屋、卧室,里面五脏俱全。父亲是辞职旅行的,儿子则是休学一年。

一起环游世界的瑞士父子

一起环游世界的瑞士父子

这个孩子只有十岁,却懂得自然中的很多东西。走进树林,他可以说出树的名字、这棵树是怎样繁衍后代的,也可以说出鸟儿的名字和它交配的方式,夜晚他能够指出某一个星座是一年中的某个时间在某个地点出现的……他和父亲也知道野外哪种水可以喝、哪种水是有毒的。而我就忽然觉得,自己从小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长大,虽然可以考试成绩很好,却从来都不知道自然究竟是怎样的,从来没有真正去观察过自然。

一次露营时,孩子的爸爸说,像我们这样濒临死亡的人,就会特别地珍惜生命。惊讶中我得知,原来五年前,他前妻离开了他,而且他患上了绝症,在医院里住了几个月时间。当时他儿子经常在病床边哭。后来他终于决定不再这样过下去,决定带他儿子去看看世界,完成此生的梦想。孩子五岁时,爸爸就骑着三轮自行车带他穿行了美国两个州,孩子八岁时爸爸带他穿行了日本北海道岛,这次他们正在完成最大的一个梦想,就是花一年时间开车环游世界。

黑石城火人节

火人节的所在地是美国内华达州,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每年同一时间在这片沙漠里兴建起一个只有8天寿命的“城市“,8天后,所有东西被带走或者被燃烧,沙漠随之恢复原样。这8天里,原本是一片沙漠的地方会成为内华达州的第二大城市——我去的时候这座城市有七万人。这是一个分享艺术、快乐、爱与自由的临时乌托邦。

黑石城火人节Burning Man

照片中就是这座城市的样子,城市中间是人们建造的非常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雕塑、建筑等等,周围是各种主题营。

很多人觉得这里是嬉皮士的乌托邦,但是根据调查,来参加火人节的人当中,10%其实是百万富翁,也有很多硅谷的极客,以及来自各地的艺术家等等。这也并不是音乐节,因为不分演员和观众,来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演员。

而十条基本原则注定了火人节的独特:彻底包容、无条件给予、去商品化、自力更生、自我表达、社区工作、公民责任、不留痕迹、积极参与和立即性。

这8天里,人们不可以产生金钱交易。我最初担心是否不花钱也能生存下来,就带了几十袋方便面进去,但最终却一袋都没用过,因为每天都有人主动邀请我共同进餐,且不求回报。人们给予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也在这里免费开设课程,甚至建立一所大学。每个小时都会有几十堂课在城市的不同位置同时进行。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以金钱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而火人节中,没有金钱、没有广告、没有交易。

“自力更生”的原则,不是说什么都要自己做,而是一群人中,有人负责建房屋,有人负责建洗手间、有人做饭……更像是身在一个社区里的生活。

“不留痕迹”的原则是指所有带来的东西都要带走(leave no trace),甚至连洗澡后的脏水都要在太阳下蒸干、再把脏东西打包带走。我当时最后一批离开火人节,的确看到所有建筑被带走或者被焚烧,沙漠变成空荡荡的一片。我问别人“为什么几个月时间构造起来的作品就要这样被毁掉,是不是很可惜?”有人回答说,这不就像是人生吗?我们从无到有,最终又归于尘土,只不过火人节上的焚烧是一个更快的cycle而已。

在火人节,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落是叫做Temple of Whollyness的寺庙。最初火人节并没有寺庙,但是十年前,一个组织者的好友在车祸中丧生,于是他决定在火人节上建造寺庙来祭奠朋友。从那以后,每年都会有一个不同的寺庙在这里成型。如果说火人节是一个大型的嘉年华,那么这座寺庙就是最安静的角落,每个人都在这里默默为逝去的灵魂祈祷。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些艺术作品被焚烧,而这时人们都是欢呼雀跃的。而当最后一晚,Temple of Whollyness被焚烧时,七万人却是安静地拉着手一圈圈围坐在四周,都在心中默默祈祷。

在火人节,没有国家和种族的边界,任何一个陌生人都可以瞬间变成朋友,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人,你可以向任何人敞开心扉。每个人在火人节都有不同的体验,而当最终火人被燃烧时,我的感受是,被燃烧的是一个曾经被禁锢的自我——我以前总是担心别人会怎样看我,在投行工作时会担心大家觉得我太嬉皮士太不务正业,在参加火人节这样的盛宴时却担心别人觉得我太正经太有野心、格格不入,总是有担心、害怕。而当火人燃烧时,我突然觉得消失的是那个被禁锢的、别人教我怎样做就怎样做的自我,而重新生出的是那个真正的自我。

朴门永续设计

朴门永续设计(简称“朴门”)的英文单词是Permaculture,由Permanent(永续)、Agriculture(农业)、Culture(文化)三个词结合起来而成。其实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都用到过朴门的方法,只不过70年代,澳洲生态学家Bill Mollison与David Holmgren才正式将Permaculture这个概念提出。

朴门农场

朴门永续农业就是靠观察自然来构造一个包括动植物与建筑物,与自然和谐又能为人类服务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将它看做一门科学,或是艺术,但它更是一门哲学,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照顾地球、照顾人和公平分享(或节制消费)是朴门的三个核心价值。

说到“节制消费”的题外话:在路上的一年半,我只带了四五套衣服,再也没有用过化妆品,这样非常简单的生活状态并不艰难,反而在抛弃纷杂的生活后、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动:一棵植物破土生长,路边行人的一个微笑、雨天里别人送来的一碗粥……这些曾经我不在乎的事情却渐渐开始让我在乎了,这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想要”和“需要”。

我为什么关注农业和朴门:这些年来在路上,听到过很多外国人讲有关朴门和农作的话题,但是让我最震撼的一点是有关孟山都,他们是最大的做转基因的公司。孟山都的前身是二战时生产化学武器(比如桔剂)的公司,战后才转型做农业。他们在推销种子时会告诉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够使产量上升很多倍,但同时必须配合使用孟山都的农药。转基因种子无法留种,因此农民必须每年向孟山都购买,这时一旦孟山都提价,农民就别无选择。而因为土地已被孟山都的农药污染,也无法再种植传统品种了。而且,转基因物种的入侵导致成百上千种传统品种农作物的消失,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了生态的平衡。

朴门的原则有12条:观察与交流、储蓄能源、获得收益、接受反馈、使用可持续性资源、不产生废物、设计时由整体向细节、整合资源、用小而慢的解决方案、尊重多样性、边缘效应、创新地使用并积极应对变化。

有关“储蓄能源”的原则:比如,我的朴门老师的农场上养了兔子、鸡,也有自己的农田。他将兔笼放在上层,每天摘菜叶喂给兔子,兔子的排泄物掉到有虫子的一层、被虫子吃掉,虫子会掉到最下面一层,给鸡提供食物。地面上铺了厚厚的炭屑,鸡产生排泄物后会将其扒到下层,有合适的碳氮比后,排泄物会很快降解,进而变成菜地的肥料,形成一整个循环,把农场上的能源都尽可能储蓄起来。做朴门后,我更关心每天产生的垃圾和废物都去了哪里。农场上,我们会用堆肥马桶,将人的排泄物也制成肥料用到农田里。洗澡和厨房用过的水统称灰水,其中含有一些营养物质,农场会把这些水收集起来浇灌果树。

本来我只打算在危地马拉待两个星期,但是因为遇到一些人,看到他们的农业实践,让我一再延长停留时间,去很多不同的农场里干活,最终总共在危地马拉待了四个月,还取得了Permaculture Design Certificate(朴门设计证书)。世界各地的PDC课程内容是不一样的,我参加的课程中,包括玛雅宇宙论对自然系统的影响、水系统设计、土壤处理、动物管理体系、发酵学(咖啡、酸奶、奶酪等制作)、水产业、自然建筑、种子银行。

有关自然建筑:世界上产生污染最大的行业其实就是建筑业。水泥的好处是比较持久,但制造水泥的过程却产生严重的污染。朴门则提倡自然建筑,比如土砖房(super adobe),用自然的材料来让房屋达到抵抗风雨、抗旱等作用。

有关种子银行:我的朴门老师是玛雅人,他自己就在经营种子银行。过去玛雅人曾经种植上百种玉米品种,现在却几乎只剩下四种。作为玛雅人后代,我的老师对此很心痛。通过种子银行,他和周边的农民分享自留种,交换种子,寻找老品种种子,希望能保持民族的传统和生物多样性。

朴门的四个案例

地球奥德赛

22个人开着两辆巴士,从美国加州一直开到中美的巴拿马。我在危地马拉遇到他们,并一起参加了有关社区建设的课程。他们的目标就是一路上和各个社区分享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理念,并且也从当地社区学习工作方法和朴门方法等,进行知识的互换。

这两辆巴士中,有一辆是“Burning Man”巴士,可以喷火、喷雾。另一辆是Veg Oil巴士,其燃料来自废弃的烹饪用油(地沟油),其实所有柴油车经过小小的改造后,都能用地沟油作为燃料。所以Veg Oil巴士一路上不需要花钱买油,只要去餐馆免费索要废油就可以了。这也符合朴门的一个概念——将原本没有价值的东西重新利用起来。

地球奥德赛的这群人还一路上收集塑料瓶,将不可降解的垃圾塞到瓶中,瓶子一层层摞起来,外面加上泥土及秸秆等的混合物,在孤儿院和小学等地方做成沙发或其他的建筑物。Veg Oil巴士的司机是位铁匠,他一路上还搜集废铁,做成刀子、衣服挂钩等等物品。

Betty的农场生活

Betty和她的老公做过飞行员和大学老师,但是城市生活并不让他们开心,也没有时间陪小宝宝,于是创办了自己的农场社区,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最初来到农场时,他们用一辆废弃的巴士改装成了自己的家。当他们的自然建筑建好后,巴士就变身成为来这的沙发客和国际义工的住处。

Betty还同时是个接生婆。她是玛雅人的后代,所以会种植许多玛雅草药,也用玛雅人传统方法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式去接生。有一次她发现当地村子里有两个孕妇患了癌症,这让她很惊讶,因为她一直以为癌症是城市病。后来发现,原来这两个孕妇的丈夫都从事和农药相关的工作,于是Betty越发意识到做朴门的意义。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Betty的两个孩子都在家上学。其中第一个孩子本来是去学校上学的,但是每天回家后却总是哭,因为老师总是说他们不够聪明,总是要做作业,要和别人比……Betty觉得孩子在学校里学不到爱和创造力,于是决定自己教孩子。而现在,一些来她农场的沙发客和国际义工都会给Betty的孩子开设许多奇怪的课程,包括教他们其他国家的语言和艺术等等,所以孩子成长得很健康,也懂很多东西。

Juan Pablo的秘密花园

朴门不一定要搬到荒郊野岭才能做。Juan在一个大城市中生活,有全职的工作,但业余时间把自己房子的后院改造成了“可以吃的花园”,种植了40多种蔬菜。他每周会去农夫市集,把自己种植的蔬菜做成沙拉出售。他不仅卖产品,也卖这个理念——在城市中一样可以种植自己的食物。他还把种子赠送给大家,让人们回家自己种菜。他的梦想就是在城市中普及“可以吃的花园”,这样城市中的公园、花园就既可以起到绿化作用,还可以产生氧气,给人们提供锻炼的空间,并生产食物,何乐而不为呢?

神秘瑜伽农场

这个农场结合了瑜伽和朴门。以前我对归园田居的生活有些理想主义,但事实上真正做起来还是很辛苦,但同时,当手和脚在土地里,看到植物生长时,那种喜悦感以及和土地的情感还是很美好的。

朴门强调观察自然。通过观察自然,我们可以知道香蕉树储水能力很强,于是在农场上,我们就把砍掉的香蕉树树干中间掏空,做成苗圃,植物在这里发芽长大后,再移栽回地里,这样就不用买专门的育苗设备,而是用现成的香蕉树就可以。

在这个农场的生活是:每天五点起床,六点时大家一起在湖边静坐一小时,七点时大家一起做瑜伽,八点时做饭,每天都有不同的人轮着做各国的美食。上午和下午在农场上干活,晚上一起分享一整天的心得、一起唱歌……

瑜伽和灵性学习

在秘鲁学习瑜伽的“金字塔中心”

在秘鲁学习瑜伽的“金字塔中心”

在秘鲁学习瑜伽时,我是班上8个人中唯一的非素食主义者,唯一的无神论者,而且从小在中国长大,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所以我经常反驳我的老师,认为从科学角度看,他讲的是不对的。老师就对我说,对于现在不能接受或不能理解的事,不用急着下一个结论,不用判断对或错,可以抱着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它,把它先放在一边,也许将来有一天就可能意识到它是有道理的。所以大家对于这部分的内容也可以不用急着评判,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就放在一边。

我在秘鲁学习的内容有瑜伽、形而上学和静坐。其中形而上学包括清醒梦、灵魂出窍、生命之树、塔罗牌、炼金术、卡巴拉、数秘术、占星学、奥义之书和翠玉录。课程的最后一周是禁食、禁语、完全与自我相处。

我为什么要学习瑜伽和灵性?我从小在济南长大,思维多少是被禁锢的。所以我很想知道,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其他的人是怎么看待世界和人生的,于是就想尝试学习这些形而上学的学说。
清醒梦,简单地说,就是做梦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梦。我们现在这个时刻的状态是:意识是清醒的,潜意识是沉睡的;而做梦时,意识是沉睡的,潜意识是清醒的。而清醒梦要求达到潜意识和意识都在活动但又相对平衡的状态。灵魂出窍,就是指自己的灵魂与意识游离于体外,跟身体分离,但是意识还是清醒的,能够看到自己的身体。

我的老师认为,梦有两种,一种梦是真实的,即灵魂可以到达另外的维度空间:他认为世界有七个维度,我们现在所在的物理空间是第一维度,而通过灵魂出窍和清醒梦,人是可以去往第二至第七个维度的;另一种梦是虚幻的,是通过平日的生活,由潜意识带入的梦,有点像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的确有很多有关清醒梦的研究,包括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也在对此进行研究。

做清醒梦,需要我们分辨梦和现实的区别。在梦中有一些特点,比如人讲话不用张嘴、可以飞、可以穿墙、走路不着地、开关灯是一样的亮度,看书时字是扭曲的,镜子里的影像是扭曲的等等。每天白天通过经常的分辨和练习,就能把这样的习惯带入梦中,提高清醒梦的概率。在学习期间,我有两次成功地进行了清醒梦。

什么是瑜伽?

“瑜伽”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或“和谐”,是自我和自我的合一,自我和宇宙的合一。瑜伽是一条无需借助外物、无需信仰神明而可以达到自我觉悟的路。

瑜伽包括八个分支——Yama(制戒)、Niyama(内制)、Asana(体式)、Pranayama(呼吸控制)、Pratyahara(制感)、Dharana(专注)、Dhyana(冥想)、Samadhi(三摩地)。我们平常说的瑜伽其实只是“体式”这一个分支。体式很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体式做得正确,但是脑子在想别的事情,那不算是瑜伽;但即使体式不那么正确,但是觉知一直在自己身上,那却可以是瑜伽。

我在秘鲁接受了200小时的瑜伽老师培训,培训的地点也是一个朴门农场,房屋是花了3000多美金建造的自然房屋。两位老师分别来自奥地利和秘鲁,通过耕种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里同时还是一个NGO的中心,帮助本地的小孩学习语言、艺术,还免费给他们上瑜伽课。

每天我的课程中会学习瑜伽的各个分支,并且每天会用大约4个小时学习体式,另外学习肌肉学和骨骼学,学习圣贤的智慧,包括佛经、圣经等等。长久以来人们因为不同的宗教而发生纷争,但学习这些圣贤的智慧却让我觉得,不管是什么宗教,它最终指向的都是一轮明月,不同的宗教是在用不同的手指指向这轮明月。其实用什么手指去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月亮本身。

自由潜水

自由潜水像是水下的瑜伽。这是一项不携带空气瓶,只通过自身调节呼吸,屏气往海洋深处潜的运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潜水的能力,只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呼吸。经过特殊的训练,人体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氧气。以前,我以为自己一定不会和自由潜水沾边。但是在洪都拉斯,我只上了两天的课,第一天可以下潜到18m,第二天就可以下潜23m,在水下可以待1分45秒——所以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

借用一个潜水员的话:“自由潜水像是进入另一个世界,没有重力,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是一次进入灵魂的跳远。”这是我做过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是一次同自己的对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灵性植物

在拉美,直到现在,都有巫师能够借助灵性植物的力量,帮助人们去调节自身、了解宇宙。

拉美地区的灵性植物包括蘑菇、仙人掌、藤类等等。因为对拉美文化很感兴趣,我专门找巫师来了解灵性植物。

在学习瑜伽时,8个同学中有5个都从事类似巫师的工作,其中有两个在秘鲁北部开办灵性植物中心,所以瑜伽课程结束后我专门搬过去和他们一起住了一段时间。

有一次是使用仙人掌作为灵性植物。每个人使用灵性植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我感觉到自己和植物处在了同一个频率上,是可以和它们对话的。另外一次使用藤类,可是吃完后我一直在吐,巫师说,这是因为我的身体在进行一次清洁。而身边同样吃了藤类的小男孩却一点事都没有,巫师说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在农场长大,吃素、身体和心灵都比较干净的缘故。

其实,我的瑜伽老师并不喜欢灵性植物,因为他觉得瑜伽、冥想和静坐是通过自身一步步的修习而达到圆满,而吃灵性植物像是坐上直升机,直接到达了圆满,但缺点是到达后会立即回去,这时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落差。对我来说,灵性植物还是有帮助的,至少我看到了圆满是怎样的,知道前方有多少路要走,知道了这条路应该怎样走。

In love with THIS LIFE 爱上当下的生命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前生和来世,所以只能说,爱惜当下,尽情享受当下。过完这最true to myself的一年半以后,我真的觉得此生无憾了。

分享一句梭罗的话:“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我在想,我所学习的这些,包括瑜伽、朴门、salsa舞等等,好像都是不相关的,但是其实我能看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就是渴望去了解世界、了解自我。

附:一些有用的资源

  • 沙发客:CouchSurfing.com
  • 农场打工:WWOOF.org, Helpx.net
  • 搭船航海:FindACrew.net
  • 搭车旅行:HitchWIKI.org
  • 摩托车旅行:HorizonsUnlimited.com
  • 国际义工项目:IVHQ, Ubelong, Projects Abroad等
  • CAPE新浪微博:@CAPEChina
  • 视周刊新浪微博:@视周刊养心殿 微信公众号:视周刊-养心殿
  • 孙一帆新浪微博:@小野人帆帆

有关分享会主办方

《视周刊》隶属于山东广播电视总台,现为山东鲁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媒体之一。创刊于2002年,是目前山东本土发行量第一、影响力最大的周刊读本。2013年9月,《视周刊》发起了“养心殿”公益中医沙龙,这是一个面向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医爱好者的公益组织,以“与读者分享中医资源,用传统智慧点亮现代生活,传播正能量”为宗旨。

有关孙一帆的新书众筹项目:致我们曾经做过的白日梦

孙一帆作品《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

孙一帆作品《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

目前,孙一帆正在搭车前往剑桥的路上,也正在为9月即将问世的新书《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众筹。回报有签名图书、《间隔月宝典》、正能量资源的U盘、心愿和及梦想实施计划制定等。详情请见追梦网:http://www.dreamore.com/projects/15085.html

参考信息来源:《视周刊》“养心殿”公益中医沙龙

本文根据孙一帆现场分享记录整理

文字作者:有机会记者Jing

图片来源:孙一帆

林志光:NGO农法推广切不可本末倒置

$
0
0

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农耕、共生经济、社区支持农业(CSA)等一些概念在城市里传播和实践,以及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进入农村推动生态农业,一些原来只是在小众群体里谈论的农法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推动者一方面因这种快速的传播和增多的实践而欢欣,但接下来也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大家对于这些农法的热情源于什么?这些引进的农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既然是农法,最终能否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所应用,还是沦为城市中产和小资的自娱自乐的活动?

堆肥

国外农法为什么日渐受关注及推广

在“现代化”的逻辑中,一切传统的农耕智慧遂简化为落后的产物,久而久之,农民也忘记了自己原来也是农业技术的创新者。一直以来,国内农业推广体系主要由科研人员与农业部门构建,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扮演积极技术开发与传授角色。

不过,近年越来越多民间组织带着强烈的对“农业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加入国内农业的推广,希望重构社会对“农”的认识。这些国外的农法普遍源于当地农民的传统耕种知识,立足于对农业现代化的抗逆,慢慢牵起一幕幕农业改革运动。之所以能够成为运动,农法背后必须确立清晰的价值观,通过有系统的文字整理与课程的制定,提供可以复制的条件,再通过各种推广的平台迅速传播。正是这些农法的“系统性”,十分容易与民间组织的工作结合,也包含着“解放”农业技术、把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权归还农民作为主体、抗逆长期被科研体制垄断的局面。同时,国外农法亦有助缺乏农业背景的推动者,建立系统性的视角去理解农业。

农法的系统性从何而来呢?这些从农民实践中“活”出来的本土农法,承载着各民族祖先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体现耕种经验的“技术”,是共同实践的成果,本不需要依赖太多外来推动力量。

到了较近代社会,全球不同地方陆续出现有心人士,有系统的整理传统农耕的智慧,把这些传统的经验提炼成为各种农法。细看这些农法的创始人,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哲学家、宗教家、生态学家及农学家等而并非直接是农民,这些由知识分子创立或者总结的农法,一般都会形成系统的文字和培训资料,以凭借各种的推动平台作跨区域性的推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回应当代的社会问题。例如,日本自然农法理念源于创办者个人对农业问题的反思,推广途径差异性大,从宗教组织以至民间环保运动系统。像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思想便为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以至“概念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y)运动,提供了一個实质的精神基础。

整体来说,这些引进的农法既能向农民提供新的技术来源,让推动者及稍欠农业背景的参与者能系统地去掌握,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一些科研人员重新重视传统农耕,构成它们在国内日渐受欢迎的条件。

农法推广:文化视角不可缺

其实,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理解农业还是以顺应自然为主,农民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处理好人、自然与农作物的关系,也就是后来科学家说的食物链。因此,农法的根本其实是“关系”的处理,而不是单纯依赖技术作为生产条件的掌控。

农法包含哲学、技术和推广三个要素。像原住民或少数民族的农法,基于他们传统的自然观发展出来的农耕经验,通过祖祖辈辈的创新、传承,结合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汇聚出多元的本土农法。

农法的推广关键要避免单一理解成为技术的推广(这正好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误区),不但要了解和秉承农法后面的哲学理念,也不要忽略与本地农耕文化结合,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和判断是否有引进的必要,以及如何推广。尤其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底蕴还保留得比较完整,这些引进的农法如何能够嫁接到我们的传统农耕文化里?

例如,如果当地社区的传统农耕已经近乎消失,推广这些外来农法也许可以促进当地农户的技术创新,不过,推广时一定要能结合当地的资源、农事习惯,不能硬性照搬。相反,如果当地的传统农耕保留得还好,外来农法不一定比传统农耕有优势,就没必要推广。否则,要么就推不开,要么还会扰乱农民原有的耕作。

举个例子,曾经看过一些推广水稻强化栽培(SRI,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的项目,主张在营养生长期保持湿润但不淹水,实行间歇地“轻度”灌溉,使土壤不长期泡水。这跟我国的水稻文化差异很大,传统认为稻田保水一直是获得高产所必需的条件。像聚居于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属于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侗族祖先均居于靠水的地方,稻鸭鱼是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这种間歇灌溉或旱地育秧的做法,因此都难以推广,因为农民需要在稻田里放鱼,他们的日常生活、节庆以及红白事均离不开稻田里的鱼。

自然农法推广:技术与价值观不能分割

农法的技术与其背后的哲学是一体的,不能分割来看待。在推广农法技术的同时,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作价值观的磨合。举个例子,笔者近年参与过很多自然农法的推广,发现假如我们向相对依赖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作推广时,往往会事倍功半。

自然农法的代表人物福冈正信(1913-2008),身为农技人员对战后日本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质变坏深有感受,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病态农业。他在反思农业的弊端时,接受了中国2000多年前老子道家哲学“无为”的观点,认为人类对大自然的干预太多。他主张的自然农业也因此以“无为”为基础,福冈的自然农法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无”字,一切无用论,即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

当农户的心思还都集中于利用有限的土地来增加收入时,便不会开放心态接受以不追求“农业性增产”为本的自然农法实践。相反,他们往往更希望依赖推广者直接告诉自己,怎样通过免耕及制作营养液来突破产量,而不会以“无为”之心作修炼,也缺乏耐性。这并不是说农业增产不重要,而是要提醒推动者本身,如果把一种外来农法向农户引进的时候技术与价值观培养没能同步,有时候不但看不见效果,误导了农户,造成农户对所推广的农法和推广者的失望。

推广生物动力农业:考虑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相对自然农法源于中国道家的哲学基础,生物动力农业背后人智学的西方哲学,在大陆则少为人知。因此,生物动力农耕在大陆的传播主要通过华德福教育系统,此外还有德米特(Demeter)认证的生物动力农耕农场。

生物动力农业发源于欧洲。二战前,欧洲的工业、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领域问题层出不穷。鲁道夫•斯坦纳(1861-1925) 是奧地利社会哲学家,也是人智学的创始人。人智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智慧、人类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称为精神科学。鲁道夫把人智学用于农业,发展出生物动力农业。这是一套配合宇宙律动的适时农作技术,此后,通过有机农业而在西方普及。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我们推广生物动力农耕所应用的“生物动力液”,而农户还没有接受背后一套宇宙律动的理念时,确实搞不懂把牛角与牛粪收藏地底所谓何事?相反,有时甚至会产生抵制的心态!

朴门永续设计推广:不要忽略农村现存的条件与文化

谈到推广的广度与系统性,朴门永续设计算得上最为成功。在1970年代中期,人口增长、资源过度消费和绿色革命导致严重生态退化,人们对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发出抗议,后来抗议者认为光抗议是不够的,开始思考应对方法,比尔﹒莫里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生态学家、大学教授,被称为朴门永续生活之父。

他与学生David Holmgren为了回应快速扩张而高破坏性的工业化农业,开始构思如何发展出稳固的生态设计系统。他们在1978年的著作“Permaculture One”中,开创了朴门永续设计的主张。通过Bill Mollison 的著作、报道、他本人还在世界各地做咨询,以及建立教育机构朴门学研究所等全球进行推广。从七十年代开始,朴门支持着各地“理念社区”及“生态家园”运动,为参与环保抗争多年的社会运动家,提供另外一条寻找生活的路线。近年,有来自台湾的老师在大陆也组织了多次朴门永续设计培训。

从发展的背景看来,朴门着重人为的规划设计,为一众带着另类生活理念的人,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让大家能走在一起过自主的生活。这几年,我们曾经分别针对农村与城市的对象组织朴门设计培训。我们的发现是针对城市人的效果远比农户要好,一个我们总结的原因是朴门课程的内容经过高度提炼成为课程系统,好处是便于复制培训,但有别于普遍农户理解事情的逻辑。加上农村原有的条件与文化,往往不像理念社区那样,由志同道合者开辟一块新地,重新规划,参与培训后的农户便往往觉得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村里传统原来就有的吗?

理清目标,避免本末倒置

因此,民间组织在推广国外的农法时,需要俱备一定的文化视角,考虑东西方哲学的差异,并结合技术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先细心关注农村现存的条件与文化,作为推动的基础。

但是,退后一步想,毕竟我们先要明确自己引进外来农法的目标是什么?其实,细看部分引进农法的内涵,其实都是源于我国的传统哲学及农民智慧,非得一定要对外求助不可,变得本末倒置, 为了推广而推广。或者,我们应该先花点时间,通过社区调查的手法,挖掘一下各民族的农耕文化核心,收集传统知识,再探讨如何与这些引进的农法“嫁接”,理念与技术紧接,让更多的农民得以接受并尝试。同时,要是想思考分析不同农法在中国落地现状、趋势,还是有必要回溯到创立农法哲学思想和那些农法源起时所回应的时代问题上。

(本文作者为社区伙伴生态农业项目统筹)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简报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go_talkview.php?id=4319

图片来源:Pixabay

《里山生活实践术》

$
0
0

里山

什么是“里山”?

“里山”一词乃源于日文“Satoyama”的发音,意指在邻里附近的山林、平原。透过永续的生态保育以及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的生活方式,与土地产生互动,即是“里山生活”的表现。

  • 认识里山精神:学习友善环境的生存之道,重新找回与土地间的联结。
  • 生态工法智慧:教您如何设计鱼道让鱼儿回游、打造水田群落环境、不伤害自然的挡土工法、石墙堆砌。
  • 实践永续生活:分享如何运用自然素材,动手打造环保披萨窑,还有自制堆肥、设置让微生物回归的环保厕所。
  • 详细图解说明:举凡搭盖小屋棚架、炉灶、山泉水管线引取皆有插图及解说,让您更加理解各种应用原理及方法。

本书特色

体验山野生活,享受亲自动手建造的乐趣!

引导您逐步实现山居生活的愿望

若您是向往山居生活的筑梦者,那么本书将是引导您建构理想桃花源的最佳入门工具书;若您是个钟情于享受DI Y做所带来的乐趣,那么就绝不能错过本书巨细靡遗的生活技巧分享。

名人推荐

财团法人台湾生态工法发展基金会 副执行长 邱铭源

大地旅人环境工作室 创办人 江慧仪

台湾朴门永续设计学会创会理事长 孟磊 Peter Morehead

里山

作者介绍

大内正伸

1959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插画家、著作家。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喜欢捕捉昆虫、钓鱼、登山等。二十多岁时,累积了许多劳动的打工经验。对于森林、林业有很深的造诣,着有疏伐与铺设道路等技术的专业用书。他以住在山里跟乡村里的实际体验,来推广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也从事演讲与现场活动等。林业相关的著作有《锯谷式 新‧疏伐手册》(全林协)、《图解 这么做就可以打造山林》(合著)、《图解 培育山林的道路设置》、《打造森林“不种树”》。山居生活相关的著作有《山林生活 快活的基本技术》、《用地炉与薪柴过日子》(以上皆为农文协),山岳纪行相关的著作有《一个人背着帐棚在南阿尔卑斯山旅行》、《北阿尔卑斯山的达摩》(电子书/wook)等。

网页“神流工作室‧SHIZUKU”www.shizuku.or.tw

译者简介

陈盈燕

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系硕士、东京艺术大学交换留学生。

曾任出版社编辑。 目前在日本东京留学中。自学通过日语一级检定,擅长中日翻译、口译。

译作《一小时搞懂什么叫“忧郁”》、《晕眩.昏厥:发现原因、及早治疗防猝死》、《白血病: 认识血液疾病诊断与治疗法》(晨星出版)。

里山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PART1  木材的运用
1自己就能做到的疏伐方法(准备篇)
适当的采伐时节
采伐下来的木头干燥后才能使用
杉木材的叶枯干燥
人造林的变化与现状
打造强健森林的疏伐密度
用卷尺、钓竿与对照表得出采伐的数量
挑选树木后做下记号
采伐所需的工具( 斧头、柴刀、链锯机 )
●专栏/ONE POINT 链锯机讲座
柴刀与锯子的研磨方法
2自己就能做到的疏伐方法(实践篇)
伐木是非常危险的!
伐倒的方向与安全确认
准备与伐倒的基本知识( 导向口、追伐口 )
被压木的处理
必须留意特殊的树木
剪枝与圆切
确认与修枝作业
享受之后的育林作业
3剥皮疏伐取得杉木的木材!
“剥皮枯萎法”
人造林再生的契机
剥除树皮后的木材是高级木材
采集剥皮树木的选木
剥除树皮与采伐枯萎树木的技术
用树干来做柱子
用“抱柱”来补强
当然可以做成优质的薪柴也可以当成雕刻的材料
4劈砍、削凿、从树干变成厚木板
树干的部位与木材的特征
从树干变成厚木板
削凿的诀窍
修整与上涂料
5用杉木板来挑战拼叠板与斜角鸠尾榫!
用“斜角鸠尾榫”来做锅盖
拼叠.拼板舌槽接.楔钉榫
斜角鸠尾榫与拼叠木板的加工诀窍
6从汤匙到木臼都可以树干跟薪柴来做
使用易于造型的杉木
应用纵向肌理来造型
让食物更加美味的杉木
“生木木工”雕造的容器
雕凿木臼
●专栏/认识古代的木臼制法
7用掘立柱来立招牌与搭小屋
树干圆木材是很坚固的
柱子选择、立柱方式
用疏伐材来做掘立招牌
搭建小屋则必须先立柱子
架上桁条、绑上棰
用杉木皮做屋顶的材料
用目视来调整
配合屋顶的素材铺设野地板
钉浪板的方法
●专栏/疏伐与年轮的关系
雕刻材的分类一览

PART2 水的运用
1把山中的清水引到家里简单的设备与配管方法
日本山里的水是软水
其实是很辛苦的……
山泉水管线配置的基本知识
净化混浊水的方法
用小石头跟砂做成不添加药品的净水装置
慢速过滤属于生物过滤需要保持固定的速度
2手押帮浦的水井再生法
乡村里的水井与慢速过滤的关联性
消失的水井
在网络上购买手押式帮浦
水井的趣味与用法的重点
●专栏/让生物丰足成长山里DIY讲座
农地与生物之间的网络
冬季水田
蝙蝠、青蛙、山椒鱼
小型鱼道
水田群落生境的例子

PART3 石头与土壤的运用
1挡土的基本工与用天然石来做石墙
不伤害自然的挡土基本工法
草木的根能够防止崩塌
用野石(天然石)堆砌石墙
堆砌石墙的方式
石墙的构造
堆砌石墙的准备跟顺序
填里石与回填
高的石墙就需要组装踏台
维持修护
2在山里开路的方法及修护
让道路拓展山林的利用价值
建造不会荒废、不会崩塌管理容易的道路
即使切土不高也须重视盛土
最低限度的道路宽度
用挖出的树木作挡土构造物
用铲斗紧密堆砌的“表土切块巩固工程”
紧密压实的重要性
横渡小溪流的方法
不要把阔叶树的幼苗丢掉
●专栏/追访“青石”
日本的铭石产地

PART4 火的使用
1用自然素材(石头+黏土)来做环保披萨窑
薪柴用量少的披萨窑
搜集材料
石制基座的重点在四个角
以砖块铺窑床
堆土塑形
制作开口部分的拱形
用黏土来做本体
搭上屋顶
生火方法烤披萨的方法
2实际用火的正统地炉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
要在排烟与打扫上下工夫
如何装设地炉?
地炉所需的配备
基本使用法、保持炭灰清洁
燃火的方法与诀窍
火焰跟炽炭的关系
维护措施
3移动式炉竈与火箭炉
呼风的石竈
方便的移动式炉竈
发想新奇的火箭炉
炉竈的分类使用方法
4薪柴火炉&烟囱的山林生活彻底活用术
憧憬的第一座薪柴火炉
把烟囱穿过铁皮浪板屋顶
只需要五千日圆!
第二台是重量级的火炉
用杠杆来移动火炉
安装烟囱的小祕诀
把烟囱穿出土壁的方法
●专栏/用角材制作薪柴堆放场

PART5 微生物的应用
1废草堆肥化与堆肥容器
堆肥的原理
打造堆肥场
堆肥的循环使用
燃烧制作草木灰
●专栏/制作栅栏防野猪
厨余的处理
用纸箱制作简易的堆肥容器
2让微生物回归自然“环保厕所”的制作方法
“猎雉鸡”闲谈
粪便能够成为树木的养分
利用好氧性来促进分解的处理洞穴
市售的堆肥厕所
惊人的复合发酵生化厕所
能够DIY设置、配管的“a‧un -unit”

PART6 利于山居生活的工具&修理术
1用杠杆、担子、滚木、滑轮来移动重物的诀窍
用铁撬来操作杠杆
利用滑动与惯性
如何担运物品
“架笼担运”的技巧
滚木真伟大!
尝试使用滑轮
2修理拉门与建具移设的DIY
优美的日本拉门
鸭居与敷居
拉门的修理实例(一)
拉门的修理实例(二)
拉门的移设实例
3柴刀、镰刀、斧头刀柄的更换与修理术
刀柄应该自己动手做
各式各样的素材‧形状‧固定方法
用木楔来固定的类型
方便的栎木木楔与材料的保存方法
用细的杉木树干来制作刀柄
自己做的工具自己用
收回

推荐序一:理论与实作兼具,一本不可多得的山村生活参考书

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子弟,说来惭愧,我的农夫资历只有短短的五年。投入八烟聚落的里山梯田复育,我才真正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滋味,深入台湾农村,认真进行田野记录之后,我更深刻了解这块土地的困境,台湾的农村在全球化的脚步与都市发展蔓延的侵吞之下,许多重要的文化传承、生活智慧与生态环境,早已随之烟消云散,在老者凋零与年轻人力不断外流的农村,许多的桃花源已是沧海桑田,不堪回首。

源于联合国里山倡议的推动,加上日本塩见直纪先生所倡导的“半农半X”生涯规划的理念,使得台湾掀起了年轻漂鸟们返乡归农的热潮,但回到农村的梦想,并非仅仅是到农村住一晚的体验活动,在山村生活面临的是,如何立足的严峻挑战,个人在阳明山八烟聚落,推动水梯田复育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难题便是如何让废耕了三十年的梯田,重新修复水圳,把水从鱼路古道找回来,由于过去山中的智慧多系口耳相传,苦无资料之余只得遍访居住于山中的耆老,跟着老前辈重新操作过一次之后,更深刻体会里山智慧与传承的重要。

大内正伸先生长期于日本的DIY杂志连载“生活DIY实践术”的实战经验,不但巨细靡遗传承了老祖先的山村智慧,更运用现代的电动工具与科学观念,按部就班的图解说明,让初学者得以按图索骥操作,从问题、观念与实践的角度阐述。内容不但详述了木材的疏伐与利用、砌石挡土墙与简易步道的工法、还交代如何将山泉水配管重新引入家中,喜欢窑烤披萨与面包的朋友,更可以在书中找到面包窑的做法,理论与实践兼具,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山村生活参考书。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很多生态与环境保育对策;如鱼道、堆肥与微生物的环保厕所。作为一个从都市返农的实践者,我非常乐意推荐这本好书给所有想要享受山居生活与返乡归农的好朋友。

财团法人台湾生态工法发展基金会 副执行长 邱铭源

推荐序二

如同作者大内正伸在书中前言所说的,随着回归土地的热潮兴起,搬到乡下生活使得自己动手做的趋势也随之风行。这似乎不仅是日本的新生活运动,台湾的岛内移民也在近十年逐渐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想望,甚至在某些人眼里,成为一种退休或半退休期的时尚选项。

无论乡下新生活的目标是找回被遗忘的童年乡愁,抑或是城市长大的人想寻找从未体验过的人生,一旦搬到乡下生活,现实的状况很可能代表我们必须重新规划主流社会价值观所谓的经济收入来源,而多数情况就是货币收入将会降低。这也是让许多人纵然有此梦想,却相当却步的主因,因为在现代的社会,只要货币收入降低,就会被视为贫穷。而阅读《里山生活实践术》这本新书,让我想到了朴门永续设计概念(Permaculture)的共同创始人,澳洲的生态设计家大卫洪葛兰(David Holmgren)在他的重要著作Permaculture – Principles and Pathways beyond Sustainability(中译:探索朴门 – 原则与超越永续的道路)一书中说道:“真正的贫穷是因为没有选择的无力感,并时时拿社会消费标准与自己比较;相对地,自发性俭朴让我们学会如何做到最佳资源分配。当我们变成样样通的朴门实践者,盖自己的房子、动手种植、自给自足,也自营维生,并参与社区事务,就有更多机会锻鍊自己的直觉,以最佳模式来分配资源。」

我们近几年将生活重心移居乡下,也曾遇过对我们的选择不熟悉的初识友人看我们家中到处都是捡来再利用的物品,用雨水洗衣、自己建造石窑、用路边捡来的薪柴使用火箭炉煮食,并在田里使用生态厕所,认为我们必然是因为较为贫穷才这么生活。确实,半移居乡下使我们失去了部分在都市接案的机会与经济收入的来源,但我们却是在体验善用与分配身边资源所创造的另一种富裕。而想要获得这种用钱买不到的富裕感,前人所累积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在这条回归土地而生活的路上走得更踏实且有信心。

大内正伸先生这本书取名为实践术可以说名副其实,且字里行间与作者自己的插画说明,都呈现了多年的宝贵经验。他从乡居生活最直接面对的资源应用着手,不仅诉说了许多重要的保育观念,更巨细靡遗地与读者分享如何在不伤害土地的情况下使用、管理自然资源,从山林、土壤、水源、有效率地应用能源,材料的处理、工具的制作,还包含了过去被许多人忽略的微生物应用与营养回收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还须因地制宜,但若将作者的分享视为原则与策略来参考应用,相信对已经在乡间生活或还在准备的读者都将非常受用,也能提振大家的信心!

乡下的生活,提供我们空间与时间学习凡事自己作。如果移居乡下还持续带着想要就买,用后即丢的城市生活习惯,那还真是枉费了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大好机会。仰赖自然资源生活的真正意义,除了能够锻鍊自己的身手,重新学习我们世世代代祖先都会作的事情,更能让我们藉由双手的力量,超越时空的界线与祖先产生连结,在身体上、心灵上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这本有理念又有方法的书,将可以帮上你的忙!

大地旅人环境工作室 创办人 江慧仪
台湾朴门永续设计学会创会理事长 孟磊 Peter Morehead
联合推荐

前言

继住到乡下去的热潮之后,想要回归自然生活的人们逐渐增多,各个媒体也报导了许多人以“自己 动手做”的方法,来实现自己朝思暮想的生活方式。现在只要到市郊的大型DIY商店,就可以用便宜的价格,买到丰富又多彩多姿的素材跟工具,还可以从书籍与 网络上获取信息,至于工具方面,电钻跟电动圆锯已不足为奇,现在也有人拥有在过去只有樵夫才会用的链锯机了。

对于业余的人而言,“即 使失败了,也只会造成自己的困扰”(反而能够从失败中学到各种东西,为前进下一步做准备)、“不需要考虑成本跟持续性,可以大胆地创造”(坏了重做就 好!)、“不需要被规格跟制约束缚”(可是一定要遵守法规喔!笑),拥有这种自由性,也可以偶尔尝试那些已经被专家舍弃不用的古老传统技术,或是使用专家 不会用的废弃材料等来做东西。

把这些方法融入乡下生活、山村生活的话,就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起周围的自然素材。山里生长着各种树木与竹 子,到处都是土、砂、石头等,蕴藏着无尽的资源。过去人们就是使用这些自然素材来制作生活工具跟房子。在模仿这些做法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自然素材的粗旷 或是致密之美,被愈用愈形闪耀的美好所吸引。

当然,生活在大自然里,为了克服这种生活环境,经常需要使用到DIY技术,由此处就会有 许多意想不到的构想诞生。如果是租老民宅来住,就必须制作许多用品,如果这些素材是从自然中取得,那么在日常使用这些用品的行为过程当中,在某种意义上, 已经可以算是“终极的DIY”了。

而且在山里乡村里,也可以享受自在用火的乐趣。用薪柴来取暖别具风味,这也是山村生活的一种特权。 既能够简单地取得薪柴,DIY用剩的木块也可以拿来当柴烧,所以一定要试试看。而且用火来做料理,更加能够享受吃的乐趣。不是只有使用烤肉架而已,还会用 地炉跟石窑来做菜,这种料理领域的拓展,也是山村生活才能享受到的醍醐味。此外,种田、山菜、菇类、钓鱼或是打猎等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还有取水、家庭排 水、厨余堆肥等,从这些生活技巧当中,想必又能够拓展新的DIY领域。

这本书是将我在DIY杂志《ドゥーパ!》(DOPA)里连载的 “乡村生活DIY术/山村生活篇”再次编辑而成,尤其是把重点摆在今后将能够大量入手的杉木、桧木材,以及人造林的疏伐跟树干的加工利用,其他还有使用自 然素材的土跟石来做简单工具(也就是说,不需要花钱,丢掉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垃圾),以这样的方向来统整成这本书。近年来灾害频繁,本书中的刊载信息,应该 也能够在紧急状况中发挥作用。

在已经备有基本工具、电动工具等前提之下,在此不做详述,但本书将对于在山村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柴刀、锯子、链锯机等,进行实践性的解说。

在从周遭环境中采集自然素材时,如果能够让这件事情,变成对于环境的关怀与整理,让环境变得更美好,也就能够使周遭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但有时也会反过来衍生出许多问题,必须谨慎留意。本书将以插图为主轴,介绍该如何打造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活技巧及乐趣。

文章来源:博客来

原文链接: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5600

《懒人农法》

$
0
0
  • 有效活用杂草:活用杂草增加有机生物,土壤生态达到健康平衡。
  • 种植绿肥植物:种植豆科与禾本科植物,土地自然就肥沃起来了。
  • 自制有机肥料:伯卡西堆肥制作DIY、适合家庭菜园的有机肥料。
  • 加种共伴植物:利用共伴植物的生态特性,帮助作物降低病虫害。
  • 去除害虫对策:针对各种常见的病虫害问题,迅速采取有效对策。
  • 春秋菜园计划:混合种植与轮替耕作计划,打造一个丰盛的菜园。
  • 蔬果种植秘诀:每一种蔬果怎么种能才健康、多产又美味的诀窍。
  • 人气蔬果料理:简单的材料与步骤,即能轻松享用蔬果鲜甜原味。

懒人农法

作者简介

西村和雄,京都大学农学博士。退休后于京都郊外创办以农业新人为导向的农业学校。除了实践活用杂草的“草生栽培法”之外,同时也以无农药方式培育蔬菜。在西村式的“懒人农法”当中,藉由杂草力量来肥沃土壤,大幅降低了每处田地所需手续、时间与劳力,而且能够采收到无农药美味蔬菜更是这种栽培法的特色。

审定者简介

严新富,自幼就与植物结成好朋友,平常最喜欢到野外踏青,探访朋友,以及逛花市、菜市场、植物园等活动。目前在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工作,是植物园的资深园丁,从事于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植物以及台湾传统药草知识的研究,一生与植物为伍,乐此不疲。

译者简介

吴佩俞,淡江大学日文系毕业。曾担任出版社主编。译作有《脑中风预防与最新治疗》、《现代医学未解之谜》、《不可思议的叶子》、《身边杂草的愉快生存法》、《不生病的地球》(晨星出版)等。

目录

审定推荐序∕严新富
联合推荐序∕王福裕、朱慧芳、江慧仪、孙崇杰、褚士莹、阿不、阿默、赖娇燕、蒋慧仙
前言∕西村和雄

第一章
杂草随意生长让土壤自然而然变肥沃!
西村流的“懒人农法”土壤管理
了解土壤
培育土壤
铺草作业
杂草的管理

第二章
“草生栽培法”让美味蔬菜蓬勃发育!
在杂草中开心地培育美味蔬菜
堆立田畦
施撒基肥
制作伯卡西肥料
播种与种苗定植
收获前的维护管理
病虫害对策

第三章
亲自进行!拟订栽植计划的各种概念
混合种植+轮替耕作 打造丰盛菜园
春天的菜园计划
秋天的菜园计划

第四章
栽种出惊人美味蔬菜的秘诀
22种西村流人气蔬菜培育法
西红柿
茄子
青椒
西瓜
胡瓜
南瓜
毛豆
蚕豆
玉米
地瓜
马铃薯
芋头
黄秋葵
菠菜
小松菜
白菜
高丽菜
白皮萝卜
芜菁
胡萝卜
洋葱
青葱

推荐序1:这是我所见过,最轻松的自然农法……

这几年,我接受了冈田茂吉和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哲学,深深喜欢上了顺从自然的农法。记得福冈正信说过,自然农法是一种设计,好的农法设计,要让田里的工作很轻松、又能有好收成。

西村先生设计的“懒人农法”,完全抓准了这个自然农法的精神,能让土壤变得健康、作物少有病害,却几乎不需要翻耕、肥也施得少。他说“只要学会铺草”就可以了。他把田里头令人讨厌的杂草,活用成很有价值的好资源,教我们如何种草?在什么时候如何割草?怎么在田畦上铺草?让田畦上的草堆成为昆虫、微生物菌的家,帮忙翻松土壤,牠们的代谢物还随时为作物补充养分。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一个菜园,或者一直想建立自己的菜园,那么,你一定要学会西村先生的“懒人农法”,它太容易做到了。我相信,读完这一本书,你会在心里惊呼“种菜非难事”呢!。

王福裕◎大王菜铺子创办人

推荐序2

这本“懒人农法”出版得正是时候!无论在都市或郊区,为自己生产健康安全的食物是近年来人们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灾害频仍、经济不景气等现象所因应而生的趋势。每每在大地旅人所推动的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课程中,“如何与杂草对抗?”也总是初学者最渴望知道的答案。西村和雄先生的草生栽培法,有系统地从照顾土壤健康的基础理念出发,将过去农人最大的敌人化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并能保持土壤湿润的好帮手。这些作法正符合了朴门永续设计中“把问题视为资源”的设计原则。此外,本书以图文相辅相成,作者不仅尝试建立读者照顾土地的观念,也整理了丰富的作物相关知识。无论你想要成为业余的都市农夫或是决心弃业从农回归土地,这本书都会是很实用的好伙伴!

江慧仪◎大地旅人环境工作室创办人

推荐序3

互助抑或是依赖,现代农业对于石油、化学肥料和农药有着过度的依赖,但在石油高峰远离的后石化时代,“懒人农法”才是生机农业、低碳生活的王道。田园务农这件事情,亲身体验劳动后,会有很多的体悟,尤其是对于“自给自在”的想法与做法;回归“草生栽培”并不是勤劳与懒惰的二维思维,“自给”是一种循环利用的演替,“自在”无疑是尊重自然的具体实践。

孙崇杰◎丝田水舌永续生态创办人、有机农

推荐序4

又一个“懒人农法”出现,心底不免浮起诸多OS(……怎么又来了)。但一经翻开啃读,却是一整个止不住的开心与雀跃——这不就是我朝思夜想的完美栽培法吗?

虽不认识作者,却很肯定作者绝不仅仅是个退休的农业教授,同时更是一个愿意踩进泥土下田耕作的踏实农夫。正因如此,书中所传达出的讯息是如此贴近一个真正想进入农业的读者,而且信息确实实用、好用,即使是一个新手农夫也非常容易明白。

但内容若仅止于此的话还不足以令我雀跃,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牵涉知识相当复杂多元的农事领域中,作者却能以轻松易懂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健康的农事图像:尤其这幅画中真实而完整的包含了微生物、土壤、肥料、作物与病虫害,并明确指引出每个要项的关连性,与各自的处理、应对方式。这种“完整性”正是今日多数人所缺少的,尤其在许多刚踏入农业者的身上也是如此,然而设若消费者与务农者无法建立这种全面性的思考,而只是专注在蔬菜本身、或如何施肥、或为了隔绝病虫害而大量使用温网室栽培,这样的话终究无法生产出养分与能量都均足的蔬菜。

也因此透过此书你不难发现:务农,就好似在认识一个生态系统,并与它培养感情,因而农夫的最重要工作绝不是拔光杂草、诸虫杀尽,而是思考与实际行动去维持农田生态系的正常运作。祈愿所有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认识也学习到这点。

阿不◎《厨余活用堆肥百科》、《30种居家香草实用手册》作者

推荐序5

我出生于农家,当还是个小孩时,每日放学后到菜园浇菜拔草几乎成了定课;35岁那年,一时想不开,拖着在城市中长大的先生一起下水,又成了假日农人,如此一转眼竟也过了20余年。

因为是假日农人,菜园长年野草蔓生,我们被迫只能在草丛中找菜吃,这原本在朋友面前羞于启口的耕作方式,其实也屡屡有所收获;因为这些经验,渐渐地我看待杂草不再恨痛,不再那么赶尽杀绝,牠们的存在其实帮我保持水分、保持土壤不致流失,菜畦间更是充满了盎然生意,只是没想到误打误撞,它竟也自成一门。

懒人农法其实不是像我这般,仅能无奈地任菜园荒芜,本书作者不仅以有效率的杂草管理进而利用其特性,使之成为作物的辅助资源,更主动积极的了解、分析土壤,制作堆肥,让更多的微生物菌帮忙,一起培育土壤,并利用共伴植物,抓住养分、抑制病害,让菜园保持自然厚实的地力,以种植出最自然健康的蔬果。

农药与化肥早已成为现代人的噩梦,为了自身的健康,许多人尝试自己种菜,却无力管理菜园,终不敌杂草病害而心疲力乏,最后不了了之;懒人农法则提供了不同的思维及作法,让农务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更能胜任进而娱心。

阿默◎《我生命中的花草树木》作者

推荐序6

向大自然学习耕作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动作,草生栽培也一样是发自内心才做得到。一般人若看到杂草就会手痒养牙痒痒心也痒痒,而我看到农田上若长满杂草,我会替我的土地高兴。因为我可以将杂草割下,让它在土地上自然发酵产生微生物与小动物,也可将杂草作成堆肥,最后再将最扰人不死的杂草作成液肥,真是多草三用一点都不浪费。

所以农业应该先观察大自然变化,等待大自然的演化,最后再向大自然学习。农耕应该要一边向天地学习一边要学习农业基础知识,最后再找出因地制宜的方法。有了方法才会衍生出农法,每一位农耕者都必须学习一身好方法,才有办法找出适合自己的农法。

赖娇燕◎《田园庄有机蔬菜影音书》作者、燕铭农场襄米社社长

前言

活用杂草的“草生栽培法”,正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无农药耕作的重要关键。

家庭菜园也因而变得更加有趣。

我自己是不太实行除草作业的,而且也几乎不会耕犁农田的土壤。我在田里的主要工作就是用镰刀割除长出来的杂草,然后铺放在田亩之上。

只要看过本书的内文,大家一定会立刻发现我的田地会任由杂草随处丛生。常常有人会问我说蔬菜到底是种在田里何处。甚至还有人帮我调查过一块田地里居然长了50种以上的杂草。

听到这里,或许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啊!这种田地也能栽植蔬菜吗?”但事实上,的的确确是可以的。这些发育健康的蔬菜采摘下来后,味道更是极为可口美味。加上几乎没有染患疾病与害虫,所以栽植无农药蔬菜也变得更加容易。

我所实施的,就是活用杂草的“草生栽培法”农法。只要利用杂草的力量,即可让土壤逐渐变化为惊人的肥沃农地。藉由杂草与土壤生物自然耕作土地,就能拥有肥沃且健康的农地。因为这种方法利用的是杂草与各类虫只自由翻耕,所以真的是非常轻松的栽植方式。

只须将一部分辛苦作业给努力解决(割草后将其铺放在土壤上),其余就仅需用手大把大把拔除,就是草生栽培法的优点。总而言之,这种不需要劳力耕作、也无须辛苦击退害虫,甚至不用担心植株染病的懒人农法,正是最适合我的栽植方式。

各位读者们,不妨试试这种藉由杂草力量来培育蔬菜的方法吧!悠哉悠哉地欣赏着草丛之中健壮生长的蔬菜,可真是一件心旷神怡的美事!而且摘来的蔬菜仍是能够安心食用、货真价实的美味蔬菜啊!

西村和雄

审定推荐序

第一次遇到西村和雄先生是在2年前,后学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缘,陪着这位兼具植物营养学及植物地球化学的专家,同时有超过35年有机农业且培育85种以上蔬菜实务经验的京都大学农学博士,到台湾中南部参访,并分享他的有机农业经验。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先睹为快,阅读西村先生的大作,并与大家分享感想。

“养土”是有机农业的首要工作。西村先生认为施撒化学肥料及农药的现代农业,田地中的土壤是无法让众多生物栖息的。因此需要藉着豆科与禾本科植物来管理土壤,同时利用割下的杂草铺盖在田畦,就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让杂草不再是入侵农田的不速之客,而成为有机栽培的伙伴。

在病虫害方面,西村先生也有特别的策略。根部生长结实的健康蔬菜不会长虫,因此利用自制的有机肥料,来培育出根部发育健壮的蔬菜是最重要的课题。同时利用共伴植物来抑制病虫害,如在胡瓜和西瓜旁边混植青葱,就能预防蔓割病;青葱也可以预防西红柿与茄子的青枯病。还有万寿菊用来消灭侵害蔬菜根部的线虫等。另外,在田地周围种植高粱的话,就会阻挡有翅蚜虫的侵袭;在青花菜、高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定植后,混植红叶莴苣,除可避免纹白蝶接近外,还能抑学小菜螝的侵害;当玉米已授粉后,切除雄花,也可成为玉米螟防治的对策。

由于西村先生的植物营养专业,他提出很多实用的概念,教你如何安排菜园的栽培计划。如果前作是栽培高丽菜的田地,当高丽菜结球时,必须施放追肥,但秋冬气温较低,蔬菜无法吸收那么多的肥料;藉由剩余的养分,就可以种好芋头、山药、地瓜等根类作物,以及南瓜、西瓜等葫芦科作物,还有玉米也是很好的选择。种过这些吸肥能力较强的作物以后,土壤也会变得很干净,后续的蔬菜也就很容易培育了。玉米采收后,无须拔除植株,同时每3株玉米都用绳子绑束前端,等到明年春天,开始枯萎的玉米茎秆就摇身一变,成为豌豆最为活跃的支柱了。

西村先生在介绍22种蔬菜栽培方法时,会先介绍该蔬菜的原产地和它的生态习性,藉由了解植物的长期演化适应的环境,更容易达到适地、适时、适种的目的。另外对每一种蔬菜,均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秘诀,如西红柿的“不摘侧芽任其伸展,可使根量变多且收获倍增”;茄子的“若要培育成高大植株,就要摘除最初的花朵”;西瓜的“以大丰收为目的,就要留1条子蔓当营养供给者”等。另外又用图解的方式,告诉读者如何去整枝修剪。

最令后学钦佩的是西村先生对植物的敏锐观察力。例如西红柿的叶子边缘如果呈现向上卷曲,表示含水量及养分都很正常;当茄子果萼端的生长环带渐层性变化幅度变小时,就可进行采收;当玉米穗须由黄转褐时,于清晨采收,最为甘甜;萝卜的营养吸收根会与子叶分裂同方向生长,此时要留下子叶与田畦方向平行的植株,疏拔其他方向的小苗;当萝卜有着等距离且笔直排列的须根痕迹,就是这株萝卜生长扎实且美味的证据等。

总之,读这本书,有太多令人惊叹的概念及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台湾能有更多人栽种出健康、无农药、又环保的蔬菜,明天就会更美好。

严新富◎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植物学组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博客来

原文链接: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2207?loc=asv_002

Viewing all 4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